于蓝在总结自己的从艺经历时,一再强调:艺术家必须有理想、有感情,否则就创造不出激动人心的艺术形象。17岁之前她叫于佩文,17岁之后她叫于蓝。后来,她成为一名好演员,在银幕上挥洒着多彩的艺术人生。继而是一位好妻子、一个好母亲。1921年于蓝出生在辽宁岫岩,1931年随全家流亡北平,后寄居天津姑母家,并进中学念书,1938年由天津奔赴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1939年转入妇女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因爱好文艺,经常参加业余演出,1940年入鲁艺实验剧团作正式演员,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代文艺战士。打开流金记忆,于蓝十分怀念那逝去的延安岁月,她说:“延安是世界上最艰苦也是最快乐的地方。”在那里,她走上了艺术道路。
1946年,于蓝在东北兴山参加电影工作。1950年3月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科。1954年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1956年毕业后留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出演了《同甘共苦》《小市民》等剧。1962年,于蓝再次回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先后参加了《白衣战士》《翠岗红旗》《龙须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侦察兵》等影片的拍摄。其中《革命家庭》使她在1961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女演员奖。上世纪60年代她被评为观众喜爱的22大影星之一。
银幕上,于蓝展现给中国电影观众的则是另一番景象:《龙须沟》中那个贤惠而又泼辣的程娘子,《林家铺子》中那个深沉的张寡妇,《革命家庭》中那个坚强的母亲周莲,《烈火中永生》中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号称“中国魂”的江姐……1965年电影《烈火中永生》拍摄完成。后来这部影片成为了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而江姐也成为了于蓝最为辉煌、也最引以为傲的银幕贡献。于蓝回忆拍摄《烈火中永生》时谈道:我们那个时候就是为党工作,就是为人民工作,为人民服务就是真的为人民创造这样一个角色,告诉人民有这样一个人,她为革命牺牲。
值得敬佩的是,1981年,已经花甲之年的于蓝竟然在只有几间房子、几个工作人员的困难条件下,领导筹建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她任厂长、艺术指导,组织拍摄了许多儿童电影、电视片,为开创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30多年来,她为中国儿童电影费尽了心血,她对艺术的执著和对儿影尽职尽责的精神激励着年轻的一代。
(编辑:李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