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少兰在中国剧协组织的梅花奖艺术团“京剧名家宁夏行”活动中演出《罗成叫关》选段。 高扬 摄
作为与新中国同龄的全国性文艺组织,中国文联成立以来的60年是成就非凡的60年。中国文联把各个艺术门类的优秀人才集中起来、团结起来、调动起来,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下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此,我始终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参与到中国文联组织的相关活动之中。
如今回忆起来,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年参与中国文联组织实施的“中国京剧彩霞、晚霞工程”,这项工程由中国文联组织实施,并得到多方协助和支持,是一项旨在将中国京剧艺术推进到21世纪,使之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战略工程。它及时记录了那些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一批深受观众喜爱、为中国京剧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京剧艺术家的丰富且弥足珍贵的文字或影像资料,因此这又是一项抢救性的工程,一项促进中国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工程。
工程从1998年开始实施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在艺术家和广大观众当中产生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的强烈共鸣。在此基础上,二期工程于2003年2月启动,目前60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专题片的摄制和DVD光盘的制作已经完成。在“中国京剧彩霞、晚霞工程”中,袁世海、杜近芳、李世济、谭元寿、梅葆玖等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通过谈艺说戏的方式,把他们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表演技能及时记录下来。他们精湛的表演技艺、宝贵的艺术经验,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愉悦观众、启迪后人、丰富我国文化艺术宝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京剧彩霞、晚霞工程”中,中国文联邀请我和与我年纪相仿的一批比较有代表性的京剧表演家,也通过谈艺说戏的方式,一方面用文字记录下关于不同行当在表演、创作等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拍摄实际演出,将一些经典剧目及时保存成影像资料,当时我录制了《平贵别窑》、《罗成叫关》、《白门楼》等剧目。我觉得,文联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其在高度重视广大艺术工作者事业发展的同时,还具有实现中国文艺长远发展的远见。“中国京剧彩霞、晚霞工程”记录下的资料无论对当下还是今后,都具有非凡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送欢乐、下基层”是中国文联开展的又一项深受群众欢迎的公益性惠民文化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中国文联号召,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要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人民群众送文化、送艺术、送欢乐,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今年6月份,我参加了中国剧协组织的梅花奖艺术团“宁夏银川行”、“陕西西安行”等活动,为当地的观众送去艺术节目,送去欢乐。看到当地观众那种对京剧艺术的渴望之情,所有的演员都感动不已,大家一致认为,这样与广大基层观众如此近距离的互动,如此真诚地进行心灵交流的演出活动,今后一定要积极参加,因为能够得到基层观众的喜爱,给他们带来欢乐,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最基本的责任。
经过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文联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联波澜壮阔的变化反映着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放眼未来,我坚信中国文联的事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壮美。
(中国艺术报实习生董大汗采访整理)(作者为京剧表演艺术家)
(编辑:李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