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7月19日,在新中国诞生前夜,一场伴着隆隆炮声召开的文艺盛会,让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新文艺工作者代表首次聚首畅叙,并因此拥有了属于他们的“文艺家之家”;60年后的7月17日,在新中国即将迎来60华诞的喜庆氛围中,同样是一次欢欣鼓舞的大会,令遍布于五湖四海的新时代的文艺家们再次欢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他们日益枝繁叶茂的“大家庭”庆贺60周岁生日。这个备受全国文艺工作者瞩目的“家”,就是中国文联。
风雨六十载 文艺事业铸辉煌
在纪念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大会上,在与会代表们热烈的掌声和崇敬的目光中,60位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年的作家、艺术家代表,获得了中国文联的表彰。领奖台上,虽然已是满头白发、步履蹒跚,但他们却依旧光彩照人、激情满怀。60年来,这些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在灯光下奋笔疾书、在舞台上挥洒才情,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和不平凡的历史,见证了中国文联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中国文艺事业的蓬勃兴旺。因为,在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征程中,中国文联这支重要力量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文联走过了60年壮阔历程。60年中,党和国家对文联工作非常重视。这次纪念大会,李长春同志发来贺信,刘云山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关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吴雁泽说,“正是在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中国文联为新中国发掘、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家,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添了更多的文艺瑰宝;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文艺生产环境转变,创作空间日趋扩大,文艺家队伍空前团结,音乐、美术、舞蹈、电影、戏剧等各个艺术门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才辈出,精品不断涌现。可以说,在60年新中国文艺事业的辉煌成就中,中国文联作出了重要贡献,成果卓著。”
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753人代表着7万新文艺工作者;2006年,第八次全国文代会上,1449人代表着52个团体会员和数百万文艺界的老友新兵……60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一代代文联人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中国书协副主席申万胜为纪念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题写的“百花赋”就是最好的象征——在这首由文联人谱写的“百花长赋”中,老一辈文艺大家老当益壮,他们的丰硕建树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新中国文艺的道路;共和国培养的新一代文艺家在各条战线上奋力拼搏,成为当代中国文艺的中坚力量;步入新时期,中青年后起之秀不断加入到文联队伍中来,为当代艺坛注入新鲜血液,涌动着青春活力。
“文联”不仅是文艺人的大联合,更是重大文艺活动的“策源地”,60年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历程中的每个重要时期都有中国文联的身影。中国文联副主席丁荫楠说,文联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为国家的中心事件服务。像文艺下乡,像在汶川地震后动员艺术家一起投入抗震救灾,都体现了这一点。还有“百花迎春”晚会,从2003年开始已经办了7次了,每年搞一次大联欢,一方面是加强艺术界的团结,另一方面也是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在中国文联领导的带领下,全国文联一盘棋,形势越来越越好。”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元生这样说。60年来,中国文联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尤其是近年来的“送欢乐、下基层”、“百花迎春”晚会等很多品牌活动,人才荟萃、门类齐全、专业水准很高、影响很大,而且在重大历史时刻,艺术家们更在文联的组织下挺身而出,不论是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现场,还是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大型演出中,都展示了文联人的良好形象,也体现了文联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同是文联人 文艺之家更温馨
文联,是党联系文艺家的桥梁和纽带,更是一个友爱的大家庭,组织和团结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在纪念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大会上,许许多多的老友新朋欢聚一堂,相会在这里,用一声声问候、一个个致意、一次次握手,表达着喜悦、兴奋与激动,也祝福着这个“家”更加温馨。这其中,有很多老艺术家不顾年事已高仍亲临现场,93岁的周巍峙和周小燕、84岁的谢铁骊等,向人们诉说着他们的心声。“这次纪念大会让我回忆起去年6月我到哈尔滨去,所住宾馆的房间门上挂着一个铜牌,上面写着郭沫若曾经在这里住过,原来我和文联主席同住一个房间。”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也高兴地回忆起与文联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而在“百花赋”文艺晚会上,老中青几代艺术家更是各展才艺,纷纷将拿手好戏献给这个亲切温暖的“家”,郭兰英、胡松华、郭颂、才旦卓玛、刘秉义、李双江、韩再芬、于魁智、李胜素、张也、阎维文、郁钧剑、刘敏、冯巩、黄豆豆、汤灿、陆毅……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因文联而汇聚、因文联而放歌。尤其是87岁高龄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更是在人们搀扶下亲自披挂上阵、“粉墨登场”,充分展示了文艺家们以文联为“家”、为文联庆生的动人情怀。
60年来,中国文联这个“文艺家之家”的成员在增加,凝聚力在增强,因为文联是支撑他们前行的坚强后盾和不竭动力。中国舞协副主席、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说,在创作和工作中她感受到了中国文联对少数民族文艺事业的重视爱护,为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培育德艺双馨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做了很多工作。对于两代“泥人张”来说,与文联的情谊更加刻骨铭心,中国民协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张锠说:“父亲和我都是在中国文联这个大家庭中成长、工作、学习的,此前家族的技艺面临艺绝人亡的境地,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民间艺人成为了人民艺术家,得到了社会承认,在传承教育、人才培养、作品创新上取得了很大成绩,这都要感谢中国文联的关心和帮助!”
精神上的支持是永恒的,而布置一新的“家”则是直观的。纪念活动期间,文艺家们还走进中国文联新址,参观崭新的中国文艺家之家,使他们倍感振奋。即将竣工落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国文艺家之家,拥有54000平方米的办公和活动区域,设有报告厅、会议室、展厅陈列室、放映厅等,这些都将为艺术家们提供专业的服务,方便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站在这座宏伟壮观、设施齐备的“新家”前,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黄启国感慨地说,新的“文艺家之家”建成,将会更加凝聚文联的向心力,充实创作、展演的物质条件,我们更加受到鼓舞。贾作光、于洋、吕厚民等老一辈艺术家更是劲头十足地表示,文联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作为文联“大家庭”里的一分子,他们还要继续发光发热,为文艺工作作出更多贡献。
展望新时代 繁荣发展谱新篇
在新中国响亮的声声号角中获得新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迎来繁盛,用一个甲子的时间,中国文联在时代的沧桑巨变中收获了见证时代发展的文艺硕果,将我国文艺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而回顾奋斗历程、总结宝贵经验,是为了走向更大的辉煌。
对于很多文艺工作者来说,这次纪念活动将成为他们继续为文联事业、为文艺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加油站和新起点。“中国文联为我们文艺工作者提供了面向大众、服务基层的广阔平台,以及向人民学习的宝贵机会。”中国音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认为,今后要更加促进文艺创作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既是中央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中国剧协副主席瞿弦和说:“我为自己处于这样一个好时代而自豪,同时我也更加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职责,我们要将更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弘扬中国文化的精品推向世界。”
会上,很多艺术家代表也感到文联工作的不容易,表示要将文联精神不断传承。“使文联队伍后继有人,文艺的舞台更为广阔,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姜昆认为,展望新世纪,谱写文联工作新篇还要有工作的新意。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徐沛东也表示,文联今后的工作应该在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同时,面向基层,创新工作思路。而彭吉象等文艺学者则强调了加强理论评论和艺术教育等在新世纪中国文联工作中的重要性。
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白洁说,文化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感性的、面向心灵的直接方式将真善美传递给社会。我们要更多思考文艺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为提升人民生活、素质发挥更大作用。在这方面,文联工作大有可为。“广东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我们要团结更多港澳艺术家,相互借鉴切磋,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安徽省文联党组书记庄保斌则表示,文联是艺术家十分看重的平台,我们要解决好思维创新、运行模式、保障权益等新课题,改革创新、完善职能,在组织体系、行业管理上下更大功夫,以此来迎接中国文联的下一个甲子。
(中国艺术报记者集体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