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7月21日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成立。
1950年
2月12日,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与《文艺报》联合召开“秧歌舞提高问题座谈会”,就秧歌进城之后的情况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各种意见。
1951年
中国舞协于7月7日创刊《舞蹈通讯》,为不定期内部刊物,此乃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专业的舞蹈刊物。
1953年
9月23日,第二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更名为“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
1954年
4月 《舞蹈学习资料》创刊,为不定期内部刊物,编辑组长孙景琛。
10月7日,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改名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简称“舞研会”)。
1955年
4月 《舞蹈通讯》复刊,仍为不定期内部刊物,至1956年底停刊。
1956年
7月 《舞蹈通讯》开展关于“双百”方针的讨论。
10月 舞研会成立中国舞蹈史研究小组,组长吴晓邦,艺术指导欧阳予倩。
12月 “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成立,由吴晓邦主持。
1957年
1月
舞研会、山东省文化局等有关单位共同组成孔庙古乐舞整理委员会,在吴晓邦的带领下搜集整理祭孔乐舞,搜集工作结束后编印了《曲阜祭孔乐舞》,并拍摄了一部电影资料片。
5月
吴晓邦创办的“天马舞蹈工作室”在重庆举行首次公演。从该年至1960年,“天马”创作演出新作《青鸾舞》、《龠翟舞》、《开山》等共19个,恢复吴晓邦5个早期作品:《饥火》、《思凡》、《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丑表功》。共演出121场,观众达16.6万多人次。
1958年
1月 中国舞蹈界第一本定期公开刊物《舞蹈》双月刊创刊发行,主编陆静。
8月22日,文化部、舞研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现代题材舞蹈创作座谈会。会后,《新文化报》及《舞蹈》相继发表《积极开展全民舞蹈运动》的报道。
1959年
1月 舞研会编辑出版的《群众舞蹈》创刊(初名《舞蹈副刊》),到1960年7月共出版19期。
1960年
7月23日至8月13日,第三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更名为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成立了舞协书记处,胡果刚任第一书记。
10月16日,文化部与中国舞协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在京部分歌舞团舞蹈新作汇报演出。
1961年
4月
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7类艺术院校40多个专业的47个教学方案修订草案。会后,由中国舞协负责组成中国舞蹈史编写组,欧阳予倩担任主编,孙景琛任组长。
10月 文化部艺术局、中国舞协联合举办在京歌舞团独舞、双人舞表演会。
1962年
10月6日至26日,由文化部艺术局、中国舞协联合举办的“北京歌舞团体舞蹈联合演出活动”在北京举行。参加演出的有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央歌剧舞剧院等8个单位1200多人,并举行座谈会和学术专题报告会34次。
10月
《舞蹈》杂志展开了关于繁荣舞蹈创作的讨论。中国舞协在全国舞蹈刊物、内部刊物上开展了关于舞剧艺术规律、特征的大讨论。
1963年
4月12日至6月14日,中国舞协举办“中国古代舞蹈史讲座”,由舞蹈史教材编写组孙景琛、彭松、王克芬、董锡玖主讲,共进行十讲。
文化部、中国舞协、中国音协于12月25日至1964年1月3日在北京联合召开首都音乐舞蹈座谈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音乐舞蹈如何和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1964年
3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开始在文联和所属单位中开展整风。由此,中国舞协及其他各协会大规模地开展整风工作。
中国舞协半数干部于11月下乡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许多舞蹈工作者参加了农村文化工作队深入农村生活和工作,为农村基层的群众演出。
1965年
1月9日,《舞蹈》发表编辑部文章《致读者》,检查刊物。
中宣部于8月决定合并音乐、舞蹈家协会党组织及部分行政机构。
1966年
5月 《舞蹈》停刊。共出65期。
5月16日,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达,“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中国舞协投入运动。
(编辑:李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