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1963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美协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又被调到贵州省文联,耳濡目染,对文联的工作性质逐步有了了解。当时,能调到文联工作的人,无论在哪一个协会或编辑部工作,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各个部门都百废待兴,专业人员更是缺乏,因此文联的首要工作便是要振兴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而要振兴文艺,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
当时作为贵州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兼秘书长,我感到一种紧迫感,认为要在“出人才、出作品”这一文联的中心工作中,找到省文联发展的路子。不能像在树林中找蘑菇一样见一颗拔一颗,因为人才的成长不会像蘑菇一样,遇一场雨就会生发出来。通过思考和与兄弟文联的交往、交流,我找到了新的思路——必须将文联打造成一个培养人才的平台。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急功近利是培养不了人才的。因此,首要的是将文联的工作深入到基层。我与党组的同志谈了我的想法,大家统一意见,首先建立地、州、县各级文联,有了组织的保证才能将工作深入下去。贵州是一个贫困地区,要建立一个新机构,是要地方财政支持的。为此,我和党组的同志到各地、州去,做当地领导的工作,要他们支持基层文联建设。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文联举办培训班、创作班、改稿班、展览会、演出会等,这既加强了政治和业务的学习培训,又活跃了基层的文化生活,使文艺专业人员和爱好者的业务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各协会都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同时也培养了文艺人才,充实了各级文联的领导和专业人员。这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后,我和大家又抓了艺术理论工作,在省文联成立了理论研究室。作为一个文联的领导,同时又是一个画家,我深感理论对创作的指导意义。我对理论研究室的同志们谈道,不仅要重视现代西方的各种文艺理论,还要重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艺理论,不仅要关注各门类的创作,还要注意理论本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作人员的素质和思想得到提高。
文联是一个团结各门类艺术家的团体,它既要为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组织文艺家创作为群众所喜爱的艺术作品,又要着眼于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还要为艺术家服务,使艺术家感到文联是他们温馨的家。作为一个画家,并且在文联担任了20多年领导工作,如何解决领导职务与专业的矛盾,我有自己的体会:担任领导,必然要用去大量时间做好领导工作,这势必影响到专业研究,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时间作科学的安排,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用挤的方式,把时间挤出来。多年来,我正是利用休息的时间,早起晚睡,一点一点挤出时间绘画、读书,在外地开会也随身带着绘画工具。另外,我也清楚地看到文联领导所从事的工作是和艺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自己专业创作水平的提高,应该比别人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只要虚心、肯学,多向全国知名的、有真才实学的专家请教,再加上对专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索,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专业水平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政治思想和艺术理论的学习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传统文艺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深切感到,是文联培育了我,我在文联工作的几十年里,在大家的努力下,文联有了很大的发展,自己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一言以蔽之,是我们坚持了文以载道的缘故。这个道,是党的文艺方针、坚持百花齐放之道,它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文艺创作的规律,所以文联得以发展,艺术家得以发展,社会文明得以发展。
仅以此文,祝贺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
(编辑:晓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