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沙鸣:加强海峡两岸客家文化的交流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13    作者:骆沙鸣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客家人聚族而居,客家文化一直秉持“以创新为传承”、“以发展为保存”之理念,其深厚的农耕文明历史烙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每五位台胞中就有一位客家人,作为维系海峡两岸感情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之一,客家亲情中同根、同源、同宗、同文的文化记忆需要进一步唤醒。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客家文化研究与保护。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国家级客家学研究中心及工作平台。对客家人在我国垦殖迁徙史料、人口分布及全国各地客家文化、客家族群等相关课题进行研究。把客家文化作为独立学科来研究,重新认识客家文化的价值,能更好地把握客家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及传统古老性。研究中心应深入研究和挖掘已流失的与尚未被挖掘的客家文化,这些可以作为激发两岸同胞爱国热忱的极好教材。建立客家文化档案数据库。为客家诗词、客家山歌、客家话词典、客家建筑代表作、客家族谱等建档,保护客家文化遗产。通过编纂丛书及摄制电视剧,宣扬客家人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

    二是建立不同层级的客家文化(景区)园区、客家文化馆、客家文物馆,加强对客家“十番”、五梅拳、邓光古佛、三仙师等的研究。设立客家人文教育展览馆,将相关图像文字资料制作成VCD,作为赠送台胞的礼品。定期举办客家祖居地文化节,并创新客家文化活动内容,还可举办客家风情节、客家美食节、客家宗祠族谱展,谋求两岸客家文化交流与互相吸收、整合。同时创新两岸客家文化交流活动载体,可在内地建立“海峡客家论坛”,如“莲城客家文化论坛中心”、“龙岩客家美食城”、“永定客家文化圣殿”,推动客家文化交流。在海基、海协两会协商议题中,可选择一些涉及两岸共同关心的客家文化研究与保护议题。鼓励更多客家祖居地客家人组团赴台旅游参访,加强与岛内客家社团和知名人士的联系。同时邀请更多的台湾东南部客家人组织寻根之旅来闽粤观光谒祖,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与中国意识。

    三是在客家地区学校设立客家文化教育网。相关学校可选建兴趣班,让客家子弟选修客家“十番”、五梅拳、木偶戏、客家山歌,让客家文化后继有人。此外可以建立客家人文化教育基金会,为更多客属地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四是研究和弘扬“客商”精神,“客商”是华商网络的主要成员,指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组成的客家商邦,他们追求“客而家焉,融合认同,坚韧不拔,务实开拓;道德取向,诚信仁义;崇文重教,人文情怀;热心公益,爱国爱乡”的精神文化,是一个文化内涵大于组织形式的概念,客家文化还具有亚商业文化的特性,我们要让两岸同胞在共同研究客家文化的同时,加强两岸包括客商在内的客家社团在建设海峡经济区中的作用。

    五是由于客家人的发祥地是处于闽西、粤东、赣南三省的交界处,所以建议在闽粤赣等省的相关机构中成立“客属工作委员会”,这有利于与台湾相应机构的联系,有利于做好内地客家人聚居地的客家文化研究与保护工作,也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台胞中客家人的工作。

(编辑:晓婧)

|两会图片|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
濮存昕发言
张海委员
朱世慧发言
刘秀荣发言
覃志刚委员
冯骥才发言
委员们认真整理提案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