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铁梅代表:关于提高戏曲专职人员待遇的建议 |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12 作者:沈铁梅 来源:中国文联网 |
沈铁梅代表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尽情流淌,无论是活字印刷的表演,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击缶而歌的朴拙,还是木偶京剧的喜悦之声,《清明上河图》的恢宏大气,“春江花月夜”的轻盈动人……在世界最高体育盛会上,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最佳载体,让国人骄傲,令世界动容。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唯一的“活化石”,是我国和世界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聚集传承到当代,却面临着戏曲专业人才难以为继的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文化多元化竞争背景下,戏曲更多体现的是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不是市场价值,但戏曲院团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性质,却要求戏曲也要向市场要效益,这必然导致戏曲专职人员(包括一流戏曲艺术家)经济收入低下,远不及教育、卫生等行业,更不要说影、视、歌星了。据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集”提供的数据表示,晋南仅有的一个市级蒲剧院,一级演员雷俊生月工资只有800元;山西太原市晋剧院工资享受80%,由于工资总额增加,工资发放逐渐难以达到80%。又如曾获文化部首届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大奖等数十项国家级奖项的重庆市川剧院,全院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只有1000余元,青年人员仅有几百元。虽然在此窘迫的生存环境下,仍有一大批戏曲工作者,执着地坚守在民族文化复兴第一线,为戏曲的发展做贡献,但令人忧虑的是不少戏曲专业人员,其中不乏技术骨干和业务精英,为了改善现实的住房及生计等问题,不得不兼职谋生,有的甚至另谋职业,不仅造成了戏曲专门人才的流失,严重影响了艺术队伍的稳定,也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同时,由于收入导向,加上当代青年对民族文化不自信,对戏曲价值缺乏认知,戏曲院团和学校招生困难,直接导致戏曲行业后继乏人,引发了传承危机,动摇了中华文明之根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也危及了国家文化安全。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唱、念、做、打,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全方位的素养,学习难度大,培养周期长,可以说“十年育一人”。由于社会整体对戏曲的认知度较低,加之国家对文化项目的管理较粗放,对戏曲的抢救和保护往往没有切中“人”这一要害。为此,需要加大对各戏曲剧种经费投入,特别是提高重点院团和经济基础较差的边远地区剧团专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补贴标准,让从业人员的传承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从而安心从事戏曲工作。只有稳定了现有戏曲专职人员,又能吸引青少年献身戏曲艺术,才能确保戏曲艺术蓬勃发展,世代流传,生生不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文化的特殊作用。 建议:国家文化部会同人事部、财政部针对此问题进行调研,出台综合性保护措施,从根本上扭转戏曲专门人才大量流失,后继乏人的状况。 1、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传承人和各剧种领军人物,发放特殊补贴。 2、对戏曲专职人员除工资全额由财政负担外,参照各地公务员的生活补贴标准,制定戏曲专职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 (编辑:晓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