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平:我国艺术专业评价体系亟待改进与完善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09    作者: 郭青剑    来源:中国文联网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但是,长期以来,艺术专业缺乏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体系。艺术专业难以用一般人文学科的标准来衡量,但目前的评价体系却是削足适履、凿方就圆,用同样的‘一杆秤’衡量所有人、所有学科,这是相当不科学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赵季平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艺术专业评价体系建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赵季平说,当前艺术专业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3个“混淆”。首先是混淆了艺术表演、艺术创作和艺术学研究的差异。在我国的艺术事业单位,无论什么专业,都强调以论文多少来评价专业水平,作为职称晋升等的依据,例如音乐表演专业不是看其实际水平,绘画专业不是看其实际作品,戏剧创作专业不是看其实际能力,结果常常是一纸论文挡住了艺术人才,文字写作代替了艺术创造,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优秀专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而不具备相应艺术水准的人却可能凭借非艺术的成果获得利益。同时真正的艺术学研究也因此降低了水准,甚至产生了论文做假、著作掺水的情况。其次是混淆了艺术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差异。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多见的是把艺术学研究与一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研究的评价标准混同使用,往往用一张统一的表格就把学科差异、目标差异、方法差异、效益差异抹杀掉、遮蔽掉。比如要求艺术研究体现实际的经济效益,甚至短期就见效益;要求艺术研究有数字陈述,表格中还往往带有实验室配套要求等,这些都不太符合艺术研究的本义。虽然某些艺术研究可能需要自然科学手段或社会科学数据,但并不等于说艺术研究与自然科学或一般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一样的。这样做的结果,使艺术研究者无所措其手足,艺术研究学科意识模糊,艺术研究成果难以评价。最后就是混淆了艺术教育专业特点与其他教育的差异。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什么是好的艺术人才?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育成果?怎样评价艺术教育?这些问题,常常因为我们的评价体系的不合适、不科学而时时在困扰着人们。比如,在招生考试中,片面强调提高文化课分数线,结果是一些非常优秀的艺术苗子被挡在学校门外;而更奇怪的是,在艺术表演、创作专业的硕士生教育中,一些艺术素质偏低或根本不合格者,却因为非艺术学科分数达标而不能不录取,于是造成了在艺术能力上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附中学生的怪现象,且积重难返,见怪不怪了。目前最突出的是,要不要承认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学科的特殊性?我们评价一个音乐家,究竟是听他的音乐,还是看他的文字作品?我们评价一个画家,究竟是看他的画作,还是读他的论文或著作?艺术教育与其他文科教育所根本不同的强烈艺术感性、艺术审美的模糊性,艺术创造的极端复杂性等还要不要承认?

    为此,赵季平提出,希望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深入调研我国艺术专业评价体系问题,包括表演艺术、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等领域的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要解决评价体系不适应艺术事业发展的问题,就要将艺术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从根本上解决与其他学科的混淆问题;把艺术学研究从一般哲学人文学科研究中独立出来,分设国家艺术学研究基金。要分别建立艺术表演、艺术创作学科的独立评价体系,如音乐表演、美术创作等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科学解决评价适应问题。还要分别建立艺术学科的人才评价标准,把严格评价与模糊评价,艺术水平与文化水平,专家意见与群众意见,获奖情况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且应该以符合艺术规律的标准为主。另外,还要彻底解决艺术院校招生特殊性问题,由国家组织评审出合格院校,实行艺术院校单独招生,评价标准相对统一。

 

(编辑 浩瀚)

    

|两会图片|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
濮存昕发言
张海委员
朱世慧发言
刘秀荣发言
覃志刚委员
冯骥才发言
委员们认真整理提案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