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共话农村“文化民生” |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09 作者:李韵 李蕾 肖一 来源:光明日报 |
让文化阳光照耀每一个村寨 ——“两会”代表委员共话农村“文化民生”
“文化民生”尤其是农民文化权益保障的话题,这两年引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 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让文化惠民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从中央到地方做了大量工作,目标是让文化阳光照耀每一个村寨。 设施建起来 村民乐起来 一组数据 “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投入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比2006年增加11.53亿元。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 一种改变 以前,湖南省攸县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致使赌博、打架斗殴事件频发。如今,县里投入800多万元办起了“乡村大舞台”,农民们甚至来不及洗去裤腿上的泥点,就兴致勃勃走上赛歌会的舞台引吭高歌。田间地头一场场乡土气息浓郁的文艺演出,一阵阵欢歌笑语,见证着文化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锣鼓一响,麻将收场。”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委员快人快语。她经常到农村调研,深感农民对优秀文化需求之强烈:“农民的渴求就像干涸的田地盼望雨水一样急切。”每次文化下乡时,动辄几千、上万观众的壮观场面,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农民对文化的渴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吴雁泽委员认为,“政府买单”是目前满足农民文化渴求最直接的手段。三下乡、送戏下乡等方式,使不少地区的基层群众欣赏到了难得一见的高水平艺术。 但各种级别的文化下乡只是杯水车薪。四川省仁寿县县长李酌代表说,演员们来了,给农民带来的是“见真人看明星”的满足;演员们走了,带走的是农民对下一次演出的期盼。他表示,只有基础文化设施建起来,搭起永久性的舞台,文化才有可能在村村寨寨扎下根。 随着国家逐年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种惠民文化举措也纷纷出台,农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文化惠民工程”带来的切实利益。尤其是县乡一级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兴建,使文化在农村有了一显身手的舞台,文化犹如空气一般成为塑造新时代农民不可或缺的元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这更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心剂”。 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委员面带笑容地说:“目前国家加大投入,各地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兴未艾,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与此同时,代表委员们也注意到,一些地方场馆虽然建起来了,却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场所应有的功能。全国青联常委、中国京剧院演员孙萍委员对此十分担忧:“文化场馆给农民带去的不能仅仅是娱乐,也要进行文化引导。政府有责任让群众看到真正的、高品位的文化艺术。”陈建功委员也特别强调:“在加大投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引导群众走进文化场馆、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政府责无旁贷。” 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当主角 一个事例 “他的节目土得掉渣儿,却鲜活得如水洼里的泥鳅。”这说的是,河南南阳市新野县的农民符光录,把农村发生的真实事件,编成快板、说唱、单口相声等节目,让农民在笑声中学到了很多政策法规知识。他的“一人普法说唱团”成为深受当地农民喜爱的文艺形式,因看了他的演出,村民们主动解决的家庭矛盾不胜枚举。符光录本人也成了当地农民信赖的法律专家。 一段感言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委员说:“像这样群众欢迎的形式,一定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农民自办文化的热情很高、潜力很大,把这种热情和潜力调动发挥出来,将成为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要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智慧。”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κ委员强调说。 “要让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也成为一种常态。”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傅磬委员说。“丰富基层文化,不能单纯靠送,更重要的是要将健康的、高雅的文化种子播撒到各个地方,培育出当地自己的文化队伍。” 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接受采访的代表委员们认为,以基层文化站为“苗圃”,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代表委员们因此建议国家出台一些激励政策,支持农民发展民间剧团、文化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人图书室等文化实体,调动民间艺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民俗活动搞起来。 侯露委员介绍说,安徽有上千个农民剧团,出现了很多“民星大腕”,一年给农民带去400场戏。她兴奋地说:“这些剧团每年少则二三百场,多则四五百场,没有让国家补贴一分钱,每人的年收入都达二三万元,而这还仅仅是农活之外赋闲时的收入。”她还告诉记者,今年大年初三接到一些农民戏班的短信,一个说去山东演出了,一个说去河南演出了。“他们不仅在当地唱,而且走出省界了!”讲到此处,侯露委员的话语中透着喜悦。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委员表示:当前,中央正在调研,计划出台一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机制,保证农村文化活动经费,也为文化下乡创造条件。 “村民”和“市民”共享文化权益 一个规划 到2009年底,广州将建立市、区(县级市)、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在全市社区建成“15分钟文化圈”,使每一个市民出门15分钟内就能到达一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农村则建成“30分钟文化圈”,实现城乡全覆盖。 一份建议 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达峰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纳入基层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时,应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捐助农村公益文化建设。 去年8月,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在调研新农村文化建设时了解到:河南省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合作,积极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目前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还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3800多个农家书屋,配备农村实用图书达570万册,为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等提供了丰富的致富信息,不仅改善了文化生活,也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如何把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落到实处,实现效益最大化,代表委员们有不少真知灼见。 “树立大文化观念,把农民群众的求乐和求知、求富结合起来,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与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有机结合起来。”民进中央常委、秘书长赵光华委员的思路引起代表委员们共鸣,“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也是广大农民接受新知、抵制愚昧、享受权益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传播渠道”。 创新服务手段是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另一种方法。一些地区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文化大篷车”、“流动电影队”、流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是近年来各地在创新服务手段方面的新尝试。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如此灵活多样地开展服务,使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经验。 对于进城务工农民的文化权益,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相应建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委员说,各省市的博物馆可以把展板送到村头、举办农民工专场等方式,让更多的农村群众了解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委员建议: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吸引农民走进“书的世界”。她还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希望多部门合作,保证图书合理有效利用,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政府的惠民举措。也有一些代表委员提出,要向城市中的农民工发放文艺演出“消费券”,让那些想看但买不起票的农民工走进剧场,与“城里人”一起分享文化权益。 农民对文化教育的追求十分强烈。来自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的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说:“不用出门就可以学到知识了,那是远程教育进村入户了。”“在村里能直接学到先进思想了,那是大学生给我们当村官了。” 正如侯露委员所说:“文化阳光应该照耀每一个村寨,照进每个人的心里。” (责任编辑 金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