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亚:时代养育我们这批电影人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18   作者:孟祥宁 高峰 杨雪华 许其勇   来源:中国文联网

    日前《爱情呼叫转移2》正在全国上映,导演张建亚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再到《爱情呼叫转移》,代表了张建亚在幽默风格电影中的探索。而由《极地营救》、《紧急迫降》等影片架构起来的则是张建亚在特技电影中的探索路线。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中,张建亚游走自如,因为在他看来,电影就是一个实现创意的艺术,而创意从来就没有局限。

    记者(以下简称“记”):第五代导演是改革开放之后崛起的一代,您也曾经说:“那个时候,‘第五代’已经风格林立,前路已封,后路被堵,只好‘绝境逢生’,陶醉在让人舒坦,也让自己舒坦的漫画里。”您能介绍一下,您作品风格的由来吗?

    张建亚(以下简称“张”):我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与陈凯歌、张艺谋等是同学,但后来我被认为与他们的风格有很大区别。当1992年,我拍出《三毛从军记》以后,被别人认为《三毛从军记》的问世,标志着第五代导演中产生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导演人才。这可能跟我接触的电影背景与他们不同有关。

    我毕业后回到上影做过一阵子创作室主任,在组织剧本的过程中,迷恋上了伍迪·艾伦,反复看他的片子。后来我去美国时曾见到他,他很吃惊:“中国人怎么能够理解我的电影?”因为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他讲的也都是美国纽约犹太知识分子生活中的一些很小的事,而他在美国的观众也是特定的一小撮人。

    我拍《三毛从军记》的时候正是非常迷他电影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受了他电影的某些启发。另一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初,“第五代”作品已经风格林立,各条路都有人走过了。我把自己重新当作一个观众,自问我想看什么。希望能够拍出属于自己的片子,好看、好玩,顺着自己“心气儿”去拍的。找来找去,想到了漫画,深入浅出,看似通俗意义却不俗。

    记:此后的《王先生之欲火焚身》、《少爷的磨难》、《爱情呼叫转移》等都受到了欢迎,您怎么看待自己的这一风格?

    张:我从小就有幽默感,喜欢看喜剧。我认为游戏感在电影戏剧中是个很重要的元素。《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的漫画色彩更加强烈,我尝试用电影语言来表达幽默,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电影的经典场景,巧妙地融汇在影片中,体现出影片诙谐、调侃的意味。比如《少爷的磨难》里少爷要自杀的时候,仆人老是来打搅,最后陈佩斯扮演的少年着急,“你就不能让我安安静静死会儿吗?”这就是电影当中的游戏感。到《爱情呼叫转移》的时候,这种游戏感更加日常化,像浓缩的生活片段,是把生活当中可乐的部分萃取出来,所以这部电影不像我的其他喜剧电影,没有在假定性上做文章。

    记:与这些影片的风格大相径庭的是,您还执导过《极地营救》、《紧急迫降》等特技大片,这一风格又是如何确立的?

    张:10年前拍《大闹天宫》的时候接触到电脑特技,之后一直没离开过,等于说这中间是和电脑硬件、软件一起成长。结交了很多朋友和工作伙伴,做电脑特技的这些伙伴我们合作至今,在一起做过很多这方面的题材。

    当年拍《大闹天宫》的时候电脑技术还很落后,有很多限制,比如镜头不能做太大的运动等等。给我的感觉就是,它给了我一对翅膀,却砍掉了我一只脚!后来《大闹天宫》因为条件所限没有完成,没有钱了,我一直耿耿于怀。回上海就拍了《紧急迫降》。

    《紧急迫降》是大规模运用电脑特效的第一部国产电影,那时我已经有很多经验了。我觉得光做特技合成不行,一定要做出一两个让人家想不出是怎么拍的镜头。有一个张康尔的镜头最初就是想从飞机里拉出来,拉到很远,飞机消失。后来觉得这个不值钱,我想我一定要从张康尔的头顶拉出来,头顶带地面,然后镜头旋转180度,翻到飞机底下,再拉出去,这样就厉害了。这个镜头是对技术的挑战。

    运用传统特技和电脑三维动画,都是为了体现一种奇观,一种想象力,激起观众欣赏、投入的巨大兴趣和情感共鸣。但是,所有这些手段,最终还是为表现人的道德精神、英雄主义和美好情感。只不过在我的电影里,这一切必须要通过惊险、奇观和快感表现出来。换句话说,我关注观众喜欢看,看得好,看得快乐。否则,再好的内涵他又怎么来接受呢?

    记:您如何看待自己导演风格的独特性?因为这种独特性在当下影片大量涌现的电影环境中,关涉到一个导演的生存和发展。

    张:我的电影创作既不同于我的前辈,也不同于我的同学。我的前辈像谢晋、白沉、汤晓丹导演他们都拍出严肃的社会片,有的是史诗般的电影。我的同学像陈凯歌、张艺谋搞出了一种强烈的、反思型的电影,人称“第五代”。我从根本上不是那样去感受生活和认识电影的。所以我不可能拍跟他们相近的电影。我注定了要拍我自己的喜剧的、动作的电影。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机会被选到上海科教电影厂,参加了科教片《知识老人》的拍摄,当时是作为小学生被选去的。那个科教片由杜生华导演,沈扬担任主角。沈扬是上世纪40年代的一个演员。他得了一场大病后双目失明,是以盲人状态演出这个知识老人的。虽然是上世纪60年代,但当时已经运用了动画和人结合、特技和人结合的手段,来表现科学道理和有趣情节。我作为一个初入电影行的小学生,是从这个入口进入电影、认识电影的。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乐趣,一种满足的快感。

(编辑:李钊)

历史回顾 更多>>
  中国京剧形成迄今,集中继承了中国戏曲悠久的历史传统,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30年来,京剧的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而京剧人的改革创新一刻也没有停步,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