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国产电影腰杆子硬了! |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01 作者:苗春 来源:人民网 |
张艺谋(中)、陈凯歌(左)、冯小刚(右)是中国电影的三张王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电影业经历了一系列巨大变革,正在日益呈现出无限生机与活力。据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介绍,从1978年到2008年11月,我国共生产故事影片4522部,美术片430部、科教片3087部、纪录片2243部,电视电影1100部;其中2007年达到402部,位居世界第三,质量和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并打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目前全国共有34条主流电影院线,涵盖1427家影院、3527块银幕。2007年,海内外市场票房和综合收入达到65亿元。 在日前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上,业内人士纷纷赞颂30年来电影事业取得的成就,不少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道来,感慨万千。 “中国国产电影可以与好莱坞并存” 有数字可以说明改革开放之初电影的辉煌:1979年,我国观众人数达到293亿人次,全国每人每年平均看电影20多次;80年代初,《大众电影》月发行量达到960万份,创造了世界和历史之最。然而,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电视的冲击,由于电影体制的陈旧、投入的不足、技术的落后等原因,中国电影一度陷入低迷,年产量不足百部,电影院门可罗雀。1995年,10部外国大片强势进入中国市场,对国有制片业形成巨大冲击。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口分账大片从每年10部增加到20部,电影界惊呼:“狼来了!”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强力推进电影改革和产业发展。国产电影逐渐开始吸收类型片的商业元素,努力提高视听效果。特别是从1997年起,贺岁片开始在中国大陆出现,推出了面向大众、商业运作、开掘档期、开拓市场的营销模式。同时,民营资本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电影产业,国产大片和各类中小影片拍摄、放映情况均十分活跃。 有心人做过统计:从2002年到2008年,6年时间国产大片票房过亿元人民币的共有15部,这15部影片的总票房是25亿元;而1994年到2008年的14年间,进口影片票房过亿的才11部,总票房是19亿。今年的情况更加鼓舞人心:到目前为止,国产影片已经有6部票房过亿,有两部超过两亿元,一部超过3亿元,预计即将上映的《梅兰芳》、《非诚勿扰》也会在1亿元以上。所以,今年票房过亿的国产片起码有8部影片。到目前为止,国产影片票房收入超过进口片近10%。有人开玩笑地说,这恐怕是好莱坞始料不及的。 “今天任何人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说,我们中国电影不光是在中国市场和好莱坞并存,而且还有个别的走到美国去跟它‘共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说。回忆自己曾经经历的中国电影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辉煌,他觉得现在可谓有失有得,“失去,从我们亲历者来讲是曾经很痛苦或者说很遗憾的。但是,我们失去以后也得到了,这得到的,也许我们这一代人还没有享受到,但我们的后代会享受到。中国电影走过的这种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恰恰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非常形象的印证。” “国际A级电影节没有中国电影就不完整” 长期以来,中国缺乏引发国际共鸣的电影产品,在全球电影贸易中处于逆差态势。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口分账大片增加到每年20部,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明显。为此,广电总局大力实施“走出去”工程,进行了诸多努力。2002年,电影《英雄》在美国的两千多家影院上映,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在全球上映的中国电影,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英雄》位居1981年到2005年间所有外国电影中在美国票房的第3位。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中国电影人出国后,除了搞电影展,在别的场合人家不太和我们交谈,因为我们这种体制、这种格局和他们不太接轨。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每年有机会和外商接触的时候,找我们谈事的特别多。去年我们在美国搞电影联展,那几天总在接待客人,要不谈合拍,要不谈设备合作,要不谈改造电影院,要不谈买片子,让我推荐哪个好,真是络绎不绝。这说明什么?就是国内电影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海外输出。”中国电影放映协会会长杨步亭从事电影工作36年,亲身经历了电影事业改革开放的过程,对此感受很深。 应该说,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的重要部分。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我个人判断,电影是中国目前所有文化产品当中,唯一能够进入国际主流商业市场流通的文化产品。在目前所有中国文化产品当中,只有电影具有这个地位。我们也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在所有的国际A级电影节上,没有中国电影,没有中国电影人参与,它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电影节。” 85%以上国产片有民营公司投资 据统计,现在每年85%以上的国产片都有民营公司投资,不管大片还是小片。“这种投资的比例和成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国产电影也不会有今天。”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执行董事长谷国庆认为。 他指出,2002年底、2003年初公映的《英雄》是启动中国内地大片制作和放映、启动民营公司进入市场的一个标志。而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文件是2004年11月出台的“43号令”。“43号令明确提出,民营企业可以自己拍片,可以组建院线;外资可以合资建设院线、进行技术投资等等。而且在这个时候,通过CEPA协议,香港电影也全面进入内地电影市场。” 中国内地目前最大的民营影视公司之一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自豪地说,华谊兄弟进入电影行业是1998年,10年来拍摄了40多部电影,“我估计起码有10多部或者20部是有影响力的电影,把我们的品牌建立起来,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资本。” 他认为,所有娱乐行业品牌价值最高的是电影。“我们每年也在拍大概15部甚至20部电视剧,电影基本上每年在4部上下浮动。” 中国电影人为改革时代深情写照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影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电影人和电影作品。郑洞天和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都认为,刚刚去世的著名导演谢晋对新时期以来电影的贡献是没有人能替代的,他们提出“谢晋走了,谁来接班?”的问题,希望电影人都能像谢晋那样有一种“担当”精神。黄式宪认为,谢晋的创作特点是“忧患之思,仁者之心,这是一种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感情、一种大爱。” 著名编剧王兴东从1987年的《解放》开始,20多年来先后创作了《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等影片的剧本。“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是我对这个改革时代的深情写照。我们身处在改革的时代,感触时代的温度,目睹社会的变化,一个向前发展的民族,需要照亮心灵的阳光,需要凝聚千百万人的一种精神力量,主旋律是中国电影人在银幕上竖起的旗帜与灯塔,今后将依然照耀着我们创作的方向。”王兴东说。 改革开放深入、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重新建立的过程。电影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心灵架构的支点。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著名导演黄建新说,文化界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言必称叔本华到现在经常提起孔子,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意味深长的变化。“有了自信,才有创造力的发挥和激情的发挥。我作为导演有这个切身感受。”他认为,“整个来讲,我觉得中国的改革,对电影创作者来说,是一次心灵的解放,也是一次自我价值的肯定过程。我们在完成自己的电影梦,也在完成自己对民族的希望和理想,并且跟国家的利益找到一个契合点。中国电影在一步一步地这样走,还将一直走下去。” (编辑:李钊) |
历史回顾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