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走现实道路 |
http://www.cflac.org.cn 2008-10-31 作者:宋宝珍 来源:中国艺术报 |
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剧照 一群濒临下岗的拣煤工人也能站在舞台上,演出一部酣畅淋漓、可歌可泣的大戏吗?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给出了答案:能!尽管剧中人衣着陈旧,脸庞黝黑,淌着热汗,揣着委屈,跋涉在坎坷的矿区路上,但这群雕像式的人物伫立在舞台上,与命运抗争时有的是自尊、坚强,与灵魂对话时有的是慷慨、坦荡,与希望携手时有的是乐观、豪爽。因此,他们的一颦一笑牵动着观众的灵魂,人们仰望矸子山上的人们,领略的恰是民族血脉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进精神。 《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是剧作家李宝群耗时两年多,深入抚顺、阜新等矿区和工人居住的棚户区,从底层生活中“捞干的”捞出来的题材,其中凝聚着剧作家的感慨、感动和感悟。他深信,现实主义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他要写出时代的特征、生活的真实和民众的心声。 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大幕一拉开,扑入观众眼帘的就是巨大的矸子山。随着火车一声长鸣,矸子山上雾霭升腾,沉重的煤斗凭空下落,矸石裹挟着煤炭倾泄在地。一群女工呼喊着、攀爬着、捡拾着,为矿上回收煤炭资源。矿山作为资源枯竭型企业即将关闭,而大多数女工人到中年,长期重复体力劳动,不仅使她们不具备技术、技能,而且使她们的手指严重变形。人生的困境和现实的挑战摆在面前。 揭示现实的问题,探索解决矛盾的出路,是艺术家应有的社会良知。只有让老百姓心有所属、身有所安、命有所依,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安宁。难能可贵的是,《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时,不仅有时代的高度,也有艺术的尺度,颇有力度地展示了工人们面对困难的凝聚力、顺势应变的适应力和不屈不挠的创造力。他们相互救助、自谋生路,养牛、养兔、做小生意、做家政服务。正如剧中的“大咧咧”所言,“老百姓要过好日子,啥都挡不住!”该剧从现实主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原则出发,使人物形象哀而不伤、沉郁雄壮,在人生低谷中不失生命的力量,对未来的憧憬中总有美好的希望。 在人生的历程中,局部的伤痕、个别的不幸、片断的苦难、偶然的窘境并不是人生的本真,人生的本真关乎特定时代的人,以及他们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精神的高度。戏剧透过工人在改革大潮中的人生际遇和心灵撞击,着意展现在现实生活图景中,他们生命的韧性和内心的真诚,以及他们宽广的胸襟和炽热的血性。 在戏剧的结尾处,矸子山上的人们开始走出人生困境,也获得了精神的升华:居住在棚户区的人们将迁入新居,矸子山下将建起一座砖厂。这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将更上层楼,也意味着原本废弃的煤矸石,经过塑型、回炉、烧制,将会变成社会有用的基石。这不禁给观众一种启示:剧中人的命运不正是如此吗?常态的生活总是以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但是只要人们有自信、有毅力,总能爬上高高的矸子山,看到那一方湛蓝的天。 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戏剧所塑造的人物群像,一人一面,个性鲜明,决不雷同。其中的劳动女性有她们的共性:勤劳、朴素、豪爽、真诚,有一种“意态由来画不成”的质朴美感和奇特神韵。但她们又各有各的性情:女工队长佟丽性格含蓄、沉稳,肯吃苦、重情义,深受姐妹们的倚重。另一个女工“大咋呼”的性格正好相反,风风火火,直言快语,她看上了“大咧咧”,就直眉瞪眼相告。三姐性格柔婉,人俏歌甜,原本可以去城里的剧团发展,可是黑子的真情感动了她,她就心甘情愿地留下来,无怨无悔地过着艰辛的日子。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生之真、人性之美、人情之纯,甚至间接体会到历经磨难而不倒、浴火重生、顽强奋进的民族精神的底蕴。 剧中“大咧咧”这一形象憨中有智,凡中见奇。他以一个男人的身份跟一群弱女子、寡妇们混在一起,干着辛苦、单调却不受重视的工作,还时常成为女工们撒气、奚落的对象,处境实在有点窝囊。“大咧咧”粗喉大嗓说话,不存私心做事,心肠像原野的火呼啦啦的热,性子像朔北的风直挺挺的硬,但是在工友中却百炼钢化作绕指柔。无论生活多苦多难他都保持乐观,任由女工们吆喝、驱使,不仅不觉得被冒犯,反而觉得自己被需要、有价值、有快感。在这个人物身上,显现了关东人性格中的地域性特点。 “大咧咧”的扮演者宋国锋,曾先后主演过《仲夏夜之梦》、《父亲》、《任弼时》、《凌河影人》等几十部大型话剧,塑造了一大批类型众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他的表演兼有生活的真实感和艺术的美感,悲欣交集,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一言一行都经过精心设计,看起来却又那么舒展、自然。比如他头上的帽子,几乎成为他延伸的肢体、情绪的表征:与女工们嬉笑时,他帽子歪戴,一派落拓不羁的可笑相;面见领导时他正冠相迎,表现了内心的郑重甚至紧张;落寞失意时他帽耳耷拉,一副可怜、委屈的样子。“大咧咧”是可感可触的凡人,也是可亲可敬的英雄。 无论戏剧潮流如何变幻,真正能打动观众的,永远是真实丰满、富有内涵和魅力的人。刚看到剧本时,我觉得剧名过长,叫《矸子山》不就得了?等看完了全剧,我不得不承认,矸子山仅仅是场景,是陪衬,剧作家真正关注的恰恰是山上的男人女人,没有山,显不出他们的伟岸,没有他们,山将失去有意味的内涵。 |
历史回顾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