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聚焦吉林百姓休闲娱乐生活变化 |
http://www.cflac.org.cn 2008-10-22 作者:宋育欣 来源:吉林日报 |
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遍地开花的卡拉OK;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从小人书到BBS……吉林人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内容丰富的电影生活从未远去 夜色阑珊,在空旷的田野或学校的操场上竖两根高竿,支一方白布,看客们黑压压地坐成一片,放映员一阵摆弄,一束白光射到白布上,绑在柱子上的大喇叭响起电影的前奏曲,所有的眼睛都盯在了银幕上。 电影院前面的空地上,放着巨幅影片海报,引来不少人驻足观看,影院内配备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放映设备,安装了美国杜比环绕立体音响、高靠背软座沙发和空调,看电影的人手捧爆米花,背靠沙发舒适地半躺着欣赏着屏幕上的光影世界…… 这两个场景很多人都熟悉,只是年代相差得久远些。30年前2角、5角的门票,如今已飙升到20元、50元,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挡大家看电影的兴致。 今年40岁的黄晓旭说起电影满怀感慨。“早年娱乐生活印象最深的就是看露天电影,那时,我家还在吉林市的农村,当时最盼望的就是镇上的放映队到村上来。只要大队一通知放映队要来,我就早早搬个小板凳去占座位。那时,看过的电影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情节。比如唐国强主演的《孔雀公主》、陈冲的《小花》、《高山下的花环》……”黄晓旭对30年前十分单调的农村文化生活记忆犹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长春做过传片员的李兴友说,当时国家对电影的管理比较严,制作一部影片,地区电影院最多只能得到两部“拷贝”片。那时长春城区一共有30多家专业电影院、影剧院、工矿俱乐部,一部新片到达长春时,一般情况下,至少会有四五个电影院同时放映。但只有一部片子,怎么放映呢?于是,就只能放映“跑跑”电影,观众边看边等。 “当年放映新片时,一般市中心区8至10家电影院同时‘跑片’放映。一家电影院在放映时,其他电影院先等着。”李兴友说,每放完一卷,放映员就迅速用绳子将该片卷从窗口“放”下去,早已等候在楼下的传片员立即拿着电影片卷,骑着自行车,飞一般送到下一个放映点,第二个放映点放映完后,又立即送到第三个放映点…… 李兴友说,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太单调,没有电视,市民的业余生活也不丰富,看电影就成了市民的最大爱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影片,又被称为“内部片”,在一些大城市盛行。能够看“内部片”,不仅是文化艺术的享受,更是身份的象征。电影院放内部片如《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时,买票的队伍排得老长。 到了九十年代初,经常组织集体收看国产爱国片、教育片。此外,在这一时期,看电影是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院也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中小学校经常组织学生看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使观众泪流满面。而观看《京都球侠》这样融合了武侠、足球、爱情和爱国主义的电影,简直是一种集体狂欢。那时青年男女谈恋爱,看电影是不错的选择。男女恋爱的起初就是单独相约去看电影,很多恋人就是在媒人的特意安排下,每人手持着一张电影票在银幕下见面的。 1995年,国外大片《真实的谎言》第一次走进百姓生活,1997年《泰坦尼克号》风靡全国和贺岁片《甲方乙方》热映,大众到电影院看电影的热情被点燃。 “现在的电影院基本上和肯德基一样,哪里繁华它就盖在哪里,所以对那些时间多得感到无聊的人来讲,不是你想找电影院,而是电影院到处在找你。去电影院之前到超市买上一堆零食,赶在不是周末的时候,每个放映厅都没多少人,无聊的时候可以一坐一天,关上手机,一场接一场地看,这种慵懒的状态舒服到了极点。”一位年轻人说。 歌声萦绕的生活充满阳光 金晓利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单位公认的娱乐活跃分子。不爱逛街的她,最喜欢周末约上三朋四友,去长春上海路附近的歌厅K歌。金晓利说,她的朋友个个都是“麦霸”,一唱就停不下来。大家去唱歌不是比谁唱得好,完全是图乐呵。 回忆起孩提时代的娱乐生活,金晓利感叹那时的文娱生活实在太单调。“30年前的样板戏,曾经是业余文化娱乐生活的重头戏。《朝阳沟》、《红色娘子军》、《红灯记》风靡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一个苹果脸带着甜美微笑的歌星用自己的‘靡靡之音’带来了对刻板严肃的样板戏的革命。她就是唱着《何日君再来》的邓丽君,从此我们重新有了娱乐,有了明星,有了娱乐圈。以邓丽君为首的港台流行歌手,给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添上一道大餐。我没事的时候就跟着小收音机学唱邓丽君的歌,家里人都说我学得还很像。当时在长春几乎各条大街上都有巨大的音箱播放着流行歌曲。” 金晓利印象最深的就是卡拉OK给文化娱乐带来的“革命”。到八十年代后期,长春兴起了卡拉OK,发展到后来,周围的农村乡镇也到处能看到卡拉OK的影子。那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大众化娱乐活动,收费相当低。不说专门开歌厅的,就是稍微大一点的茶馆,都要腾出一个空位置,放上电视、音箱设备,收上1元钱就让来客一展歌喉。夏季天气比较热时,外出休闲喝茶、唱歌的人比较多,玩的时间也长,常常到深更半夜还有人在“卡拉OK”。到现在,K歌已经成为消费档次比较高的娱乐活动了。现在都采用客人自主电脑点歌,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声像效果都很不错,良好音质让客人真有点“歌星”的感觉。在歌厅娱乐,还可以享受啤酒、零食。 与金晓利有同样爱好的长春人不在少数。据长春一家社会调查机构调查显示,长春市民在歌厅唱歌的花费最多,越来越多的市民闲暇娱乐最爱选择与亲朋好友到歌厅一展歌喉。 “门外的灯笼露出红红的光景,好听的歌儿传达浓浓的深情……”每当夜幕降临,临街的一些大型歌厅就不断传出《好日子》的旋律,市民将这首歌唱得淋漓尽致。记者走访了长春几家大型歌厅,发现上座率基本达到八成以上,而音响设备效果好、环境优雅的高级歌厅则常常爆满。在长春建设街一家较有名气的歌厅,服务员告诉记者,这几年市民到歌厅娱乐的越来越多了,以前多是年轻人和学生,现在就连老人也被儿女们以家庭聚会的理由带到这里消遣,但更多的则是同学聚会、同事聚会。 健身是时尚,更是观念 家住长春市吉顺街附近的李丽芳今年64岁了,每天14时,李大妈都会准时到南岭体育场附近的健身场地活动活动筋骨。活动半小时后,李大妈还会和邻居到公园散步遛弯。她说:“现在身体健康比啥都重要。过去就知道跑步打球对身体好,根本不知道还有很多锻炼方式对身体有益,更谈不上用健身器材。现在啥都有了,想怎么练就怎么练!”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市民追求健康成为时尚,人们投入健身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市民健身也有了器械。30年前,市民也有健身的愿望,但苦于没有健身场地。那时人们健身的方式非常单调,只是在街道或校园内跑步,有的在广场上打篮球和排球,伴随着改革开放,长春市体育事业大发展。 都市里的上班族对健身运动情有独钟。今年40多岁的秦女士在一家外企工作,平时工作很忙,但只要一有时间秦女士就会跑到健身馆里去流汗。说起小时候的运动,她笑着说,小时候哪有什么运动啊,那时人们好像更注意吃的方面。她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买自行车的事。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看到别的同学骑着自行车上学,自己特别羡慕。爸爸知道了她的想法,就决心给她买辆自行车。全家人省吃俭用了好长时间,她才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没想到,这车一骑就是10年。后来车子丢了,自己还伤心了好一阵。再后来就拥有了汽车。直到3年前儿子骑自行车锻炼身体,她才借儿子的光又摸到了自行车车把。没想到,骑着骑着就上瘾了,最后把老公也拉下了水。现在全家人一到周末就骑车到郊区,一边欣赏自然美景,呼吸清新空气,一边锻炼身体,顺便还可以郊游野餐。 张挺是长春一家大型健身中心的老板。他向记者讲述了30年来百姓健身生活的变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人们认识到一种叫做“有氧锻炼”活动的重要性,在这种活动中,人们需要吸进大量的氧气。从事这类运动要求“长、慢、远”,即时间长、速度慢、距离远,活动的方式是长走、慢跑、游泳、登山、骑自行车、划船、上台阶、有氧体操、有氧舞蹈、体育舞蹈、健美运动等。八十年代中期出现健美操热,街舞亦在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九十年代中期才为中国普通人所接触的跆拳道,这些当时都还只受年轻人青睐。 1985年,高尔夫球和保龄球被正式承认为比赛项目。九十年代初,呼啦圈进入中国后,最初在孩子中间流行。当时,大街小巷、学校操场常常都能看见成群的孩子凑在一起玩呼啦圈。再后来,成年人也参与到“摇摆的欢乐”中。当时,几乎所有的晚会上都有呼啦圈表演,这项新的健身运动旋风般席卷了全中国。轮滑就是大家俗称的“旱冰”。十几年前,双排轮在中国的封闭式旱冰溜冰馆里着实红火了一把,而目前日渐兴起的室外轮滑则是单排轮。自从1997年蹦极落户北京,这种能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给予参与者极度兴奋和刺激享受的运动项目,就被视为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现代休闲运动。攀岩,一个人在绳索帮助下,凭着信心、体力和技巧攀上悬崖绝壁可称为登山者的冒险了,近年来正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漂流给人们带来一种新鲜的自由、浪漫和刺激,直到漂流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健身俱乐部、社区公益健身场所等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崛起,中国百姓已从“电视指导健身”转到“场馆健身”。近年来,户外运动开始占据中国群众体育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登山、穿越、攀岩、滑雪、越野跑等户外运动中,户外运动正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内容。 “新娱乐”调剂生活 “小皮球,架脚踢,马莲开花二十一……”听到这样的歌谣,许多成年人都会想起“跳皮筋”的快乐。现在这些娱乐已经逐渐被上网、听MP3、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所取代,但快乐从未离去。 孙女士告诉记者,她15岁的儿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玩电脑,很多电脑软件都会用,现在正学网页设计。一位45中初二的女学生说,智力拼图是她最喜欢的游戏,这种游戏能够很好地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和女孩子不一样,男孩子大都喜欢玩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一位小学六年级的男学生说:“我平时最喜欢玩电脑游戏了。”而正读小学四年级的男孩洋洋非常喜欢玩滑板,他和几位同学组成了业余滑板队,每年都在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上表演。 百姓从听广播、看电视再到看电影、唱卡拉OK,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滚铁环、跳皮筋、拍洋片、砸沙包、蹲在街边两分钱看一天的小人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孩子们的小游戏现在已经难见踪影。 作为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建筑评估师,程剑的工作繁忙且枯燥。不过,他很会给自己找乐,可以用电脑网上游戏让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他最钟爱的游戏就是网上斯诺克比赛。在“菜鸟”阶段,他只能选择初等级别的对手。他在游戏中得到了无穷乐趣的同时,也休憩了身心,网上斯诺克技术也逐渐升高。少年时代,程剑就对打台球情有独钟,曾是台球馆的常客。八十年代后期,当时老家农安县到处都是桌球。那时每周休息日只有一天,做完作业后,程剑就喜欢缠着父亲到街上去玩一会儿台球。 九十年代中期,电子游戏开始兴盛。学生手中的掌上游戏机,一般以俄罗斯方块、数字、扫雷游戏为主。还有连接电视机的小型游戏机。只要买一个游戏卡,一个游戏控制器,就可以在电视机上进行各种游戏。街头上也出现了投币游戏机。数量以惊人速度递增的手机,也增加了许多娱乐功能:手机上网、MP3、彩铃、彩信、游戏……九十年代后期,电脑开始在长春普通家庭中普及,网络的强大魅力吸引了娱乐一族。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仅开发出了《魔域》、《诛仙》等游戏软件,还让传统的棋、牌、麻将等游戏形式进入网络。在程剑周围,喜欢以网上游戏为主要娱乐方式消遣时光的人还不少。程剑最近在学习汽车驾驶,他在网上看到了驾驶模拟软件出售,毫不犹豫地网上购买了一套,在家里进行网上驾驶汽车模拟训练。 传统休闲产业也在开发适应人们休闲生活的产品。休闲服饰销售异常火爆;家居休闲用品,如绿化家园、养宠物,布艺、茶艺等等休闲品美不胜收;休闲食品更是琳琅满目;近年来出现的聊吧、茶馆、咖啡屋等休闲服务,充实着人们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茶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给现代人的生活平添了几分情趣。不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不论是白领族还是打工仔,茶馆往往成了他们的好去处。不过,老年人常去的是公园的露天茶座,偕几个知己相约而聚,泡上一杯热茶,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年轻人常泡时尚茶馆,来一杯龙井,或铁观音,或普洱茶,伴着流行歌曲,几本时尚杂志,叙旧谈情,怡然自得;白领族爱喝“信息茶”,约几位好友,边喝茶边交流信息,谈笑风生,轻松自在…… 改革开放后逐渐由温饱走向小康的人们,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热火逛书市的场面。在书店工作了近30年的老员工孟先生说,这种现象现在越来越明显。10多年前,书店晚上是不营业的,那时候进书店是知识分子和学生的“专利”。书的品种也比较单一,而且不是开架式的。顾客一进书店,看中哪本买了就走。而现在许多顾客来书店会花很长时间用于浏览选购。 20多年前,既没有太多的闲钱,也没有太多的闲暇,旅游属于奢侈消费,节假日要么待在家里,要么走亲串友。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不仅成了一个朝阳产业,也成为市民的“家常便饭”。许多人还出境旅游。 家电变化 业余精神享受升华 51岁的刘彤喜家住长春青岛路附近。他家客厅里陈设了各种电器,背投电视、DVD、全套的家庭影院设备;书房里摆放着电脑,在电脑上记者还看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摄像头。刘彤喜说,这个摄像头是为了跟在美国留学的女儿视频聊天用的。 刘彤喜给记者讲起了以前的老黄历。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收音机的人家不多。那时,富裕家庭的标志就是有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和自行车。人们在劳动工作之余,听收音机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虽然广播电台经常播放的是现代京剧样板戏,但在那个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的年代,听收音机对八九岁的我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那时我家住的是平房,睡的是土炕。离我家不远有一栋军区的房子,一排房子住几家,门挨着门。我和弟妹们经常站在有收音机人家的门口听收音机,或到人家的屋里听。夏天晒得直冒汗,冬天冻得直哆嗦,我们常常闹着买收音机。一来二去,父母终于下决心买收音机了。从此以后,围着收音机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成了全家最快乐的事。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家收入多了些。父母的月工资从每人35元涨到了60.35元。父母又借了些钱买回一台23厘米的黑白电视机,每晚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瞪着眼瞧,累得两眼又涩又干,但全家人已很知足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们家又把大彩电搬回家。随着电视频道增多,节目花样翻新,坐在家里了解国内外大事,观赏音乐舞蹈、地方戏、球赛,遍览国际国内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真正实现了把球场、戏台、讲台、风景区等搬到了家里。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家又添置了录像机。如今,改革开放30年了。很多人家里有了电脑。我们家也紧跟时代的步伐,装上了电信宽带,全家人现在都热衷网上畅游。 前年,儿子又把几年前买的房子换了更大的,喜欢看电影的儿子把以前用过的家庭影院设备淘汰给了爸爸,自己又买了套新的。就这样,闲暇时候,刘彤喜也可以在自己宽敞的客厅里慢慢回味高品质的视觉享受。 有人把休闲看做是“生命中的一个绿色的后花园”。如果在人生这个充满较量的舞台上拼搏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总要找一个休憩的地方,用鲜花、绿地、微风来享受轻松快乐和生命中原本的质朴与精彩。 |
历史回顾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