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从文化视角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
http://www.cflac.org.cn    2008-10-21   作者:叶辉   来源:光明日报

    改革开放30年,浙江这个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的省份,迅速崛起成为市场大省、民营经济大省、出口贸易大省和经济大省,引来全国学术界探索“浙江奇迹”、“浙江经验”,试图破解“浙江之谜”。

    浙江经济奇迹奥秘何在?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6月11日在文化工作座谈会上说,浙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文化软实力”。

    文化何以能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是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6月中下旬,记者深入浙江各地采访。

    文化基因:浙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浙江经济发展确是一个奇迹。以1978年与2007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从124亿元增长到18640亿元,从全国第14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31元增至37130元,财政收入从27亿元增至324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浙江没有资源优势,没有政策优势,但却有文化优势。”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连晓敏6月23日对记者说。

    浙江人文荟萃,我国古代1/5的文学家是浙江人。现代文学星空中浙江籍作家更是群星璀璨: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有鲁迅、茅盾;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有徐志摩,戴望舒;散文大家有郁达夫;中国电影的开创者有夏衍,中国现代文学史几乎是浙江籍作家史——浙江籍作家竟占全国作家的1/4强!

    风水轮流转。建国以来,浙籍作家却已雄风不再,渐行渐远,终于从名作家队伍中淡出。

    可在工商界,浙江却独领风骚:全国100个经济强县浙江占30个;2006年度全国民企百强浙江占31家;全国500强民企浙江占203家。

    过去与今天,文学与经济何以呈此消彼长之势?

东阳横店影视基地。

    浙江省委党校文化学教研室主任陈立旭教授认为,浙江文化积淀深厚,历来崇尚“通商惠工”、“义利并存”的“事功”文化,浙江人善进取、擅开拓、敢冒险、商业头脑发达。被称为“国宝”的浙江飞跃缝纫机集团总裁邱继宝,鞋匠出身,创办了中国最大的工业缝纫机企业;农民出身的徐文荣创立的横店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乡镇企业集团之一,建起了全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这些草莽英雄学历不高,何以能主宰浙江经济主战场?因为“事功”文化的基因植入他们的肌体,融入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的行为方式。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经常提起,浙江这种文化基因“一见阳光就灿烂,一遇雨露就滋润”,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动力。

    “许多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浙江人‘用膝盖想想’就想出来了。”作家王宏甲说。

    “用膝盖想”出来的高深理论简洁明了符合实际。连晓敏说,市场经济的两大重要原则——产权和等价交换有多少专家争论不休?在浙江民间却妇孺皆知:亲兄弟明算账——产权明晰;亲戚篮对篮,邻居碗对碗——等价交换原则。

    前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曾一语道破要害,要注重浙江文化的研究,要进一步探究其文化传承的关系,如民营企业、温州模式等。我对到浙江考察的兄弟省市区的同志说,你们学浙江的经济其中很重要的要分析浙江文化,不然学不到的。

    文化短腿:经济发展处在临界点

    “我们的经济高速增长,但GDP的文明含量、文化含量太低。”6月19日,绍兴县委宣传部长孙君对记者说。

    孙君说,2007年绍兴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1亿元,人均10105美元,相当于日本1984年、新加坡1989年的水平。但同样的GDP,两者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却相差甚远,原因是GDP的文明含量偏低:因文明素质偏低,商场、超市等场所为防偷窃不得不增加保安;因不文明出行屡屡发生,不得不增加交警、协警;因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办一件事须多次前往;房子建了拆,拆了建,凡此种种产生的GDP有何意义?GDP中的文化含量偏低:该县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仅为2.7%,GDP的构成绝大部分是钢筋水泥、机器设备的GDP,是吃地吃电的GDP,是要排要放的GDP。GDP文明、文化含量太低暴露出浙江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文化短腿——文化与经济未能同步发展。

    前不久,王宏甲的报告文学《贫穷致富与执政》在解剖浙江慈溪经济暴发原因的同时,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设滞后的现状:慈溪人口100万,俄罗斯圣彼得堡463万,2003年,圣彼得堡工业总产值90多亿美元,慈溪市125亿美元。但圣彼得堡有264个博物馆,2000多个图书馆。慈溪呢?只有一个博物馆,还很小,还没人参观!

    文化建设滞后,慈溪如此,浙江亦如此!

    文化建设滞后反过来也影响经济发展,随着浙江先发优势的丧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遭遇发展瓶颈。2004年开始,浙江工业生产发展势头回落,媒体惊呼:“浙江经济出现危机!”“浙江模式陷入困境!”

    招商缺土地,在建缺资金、生产缺电力、发展缺人才;传统企业正在劣币驱逐良币,假冒产品正在驱赶知识产权产品,价格竞争驱逐质量品牌竞争,浙江遭遇“成长的烦恼”,感受“天花板效应”的制约。

    绍兴市越城区区长章长胜说,传统文化在经济高速发展后也暴露出弊端: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求稳守旧观念,关起门来称老大的小农思想,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狭隘利益观,肥水不外流的封闭思想等等,这种弊端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浙江省领导认识到,浙江经济高速发展靠的是文化软实力的推动,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也是文化的原因: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了,为何还出现不和谐的社会事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文明习惯为何不能同步提升?不少企业对转变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为何反应迟钝?

    在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向记者阐述从社会发展规律透视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观点:人均GDP5000美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上,经济必须转型升级,人们的追求将从物质转向精神,从经济转向文化。高速发展的经济和严重滞后的文化这对矛盾不解决,将严重影响下一步经济的发展。

    “我们的GDP要提质增效,提文化之质,增文化之效。”绍兴县委书记徐焕明说。

    文化繁荣:浙江启动文化大省战略

    其实,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早已意识到,文化是灵魂,经济是血肉,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灵魂的经济!经济发展,文化须先行!

    连晓敏向记者介绍了浙江省创建文化大省的过程。

    早在1996年,浙江省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设想,省委省政府制定了《1996-2010年浙江省文化发展规划》;2002年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首次突破了传统文化发展的模式;2005年省委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实施文明素质、文化精品等8项工程和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发展战略。

    据统计,“十五”期间,浙江省财政对文化的投入达27.75亿元;近年全省新建文化设施项目1100个,总投资213亿元;全省投入3.2亿元完成了第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前农村文化俱乐部、文化活动中心、十五分钟文化圈遍布全省,农村电影改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博物馆免费开放等都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浙江上下化挑战为机遇,转潜力为实力,变困境为佳境,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加快。

    文化创意: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前奏

    “文化创意产业是第四产业!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高文化‘软实力’,归根结蒂是要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破解要素和资源制约,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文化创意产业是“大脑经济”,为吸引“智慧的大脑”——人才,杭州市拿出600套房子引进人才。

    杭州市投入巨资创建的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等十大创意园已成为引领、辐射、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平台,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人才入园创业,西子湖畔掀起头脑风暴!

    专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前奏。

    6月17日,记者走进西湖创意谷,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的十多个成员全是二三十岁的硕士、博士,总监翟音说,他们承接的都是城市色彩项目,目前从事这一专业的在全国还是独此一家。目前他们已完成杭州、澳门、温州、泉州等城市色彩研究项目。同在西湖创意谷的东方国设计馆是由著名服装设计师吴海燕创立的,承接各种服装服饰、家纺家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业务,也是极具创意的行业。

    “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成果丰硕,2007年增加值493亿元,占全市GDP11%,杭州将建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说。

    嘉兴市大力引进智力,建立中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中科院12个研究所在嘉兴均设有分支机构。

    绍兴市越城区区长章长胜说,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随着文化大省战略的推进,浙江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东方好莱坞横店,东方卢浮宫东阳,杭州的动漫之都……民营企业蜂拥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目前浙江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从业人员50余万人,涉及影视、印刷、演艺娱乐、会展等10多个行业,投资总规模达到230亿元以上。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总产出2152亿元,实现增加值611亿元。

    浙江省委、省政府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文化建设开始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来了!

历史回顾 更多>>
  中国美术跟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道路。从上世纪“文革”梦中惊醒的美术界,一直走在当代艺术拨乱反正的前列,大胆突破艺术禁区,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上摸索回归正确道路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