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解决社会建设难题 |
http://www.cflac.org.cn 2008-10-09 作者: 来源:北京日报 |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加快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刚刚胜利闭幕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我国这些年发展成果的生动体现和有力证明。但是,30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表现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没有同步推进,存在着经济建设这条腿长和社会建设这条腿短的情况,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社会组织发育不够、社区建设和管理没跟上;存在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矛盾呈现多发的态势,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所有这些现象都表明社会建设不足,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群众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热情,在共同建设中共同享有现代化发展的成果。 2、如何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有效地推进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认真规划,既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既要依靠政府作为主导,又要充分培育和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效推进社会建设需要做到,第一,着力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是着力改善民生,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制,努力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调整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第二,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则。要努力保障和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当前,很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公。一些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多”和“少”,而不是“有”和“无”。第三,保护弱势群体。改善民生的重点对象是保护和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只有弱势群体得到了保护,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第四,统筹城乡发展。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隔和两种不同的身份制度,造成了农民群体与城镇居民相比,总体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只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社会建设的水平才能切实得到提高。 3、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 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就其实质来说,就是社会各阶层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的社会阶层关系,一是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之间的关系,包括干群关系、劳资关系、贫富关系,防止发生对立和冲突;二是强势阶层之间的关系,包括官商关系、官学关系、商学关系等,防止发生勾结和交易;三是失意精英阶层与普通弱势阶层之间的关系,防止两者消极情绪的交叉感染并采取过激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一要建立顺畅的利益诉求和民意表达机制。让老百姓的需要和意见有地方表达,政府能够听到老百姓的声音。二是建立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协调机制。政府要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偏袒任何一方。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利益协调中的作用。三是加强对社会矛盾的排查调处,建立社会舆情和社会矛盾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早发现苗头和问题,及时反应和处理。四是提高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改进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工作作风。 4、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人们的社会安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安全风险越来越大,人们对于社会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包括社会保障安全、生活安全、生命安全和生产安全等。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最近,“毒”奶粉事件、煤矿安全生产恶性事故频发,一些地方社会治安形势不好,少数地方黑恶势力猖獗,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保障人们的社会安全,一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放在心上;二是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行政责任,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严禁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新闻媒体既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也要宣传生产和生活安全知识;既要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也要敢于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严格执法,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改革和完善哪些社会管理体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建设,需要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当前,需要改革的社会管理体制主要有,(1)城乡管理体制;(2)社会保障体制;(3)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体制;(4)事业单位管理体制;(5)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6)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体制;(7)社区管理体制。其中,最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是,改变以两种不种身份待遇为核心的城乡户籍制度。户籍身份不同,是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和社区管理等方面体制不同的重要原因。改革过时的城乡管理体制是还权于民,需要从高层政府下决心,从更大范围做起。(以上由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龚维斌作答) 6、 对于就业问题,在发展观上还存在哪些认识误区? 目前,人们均在关注我国发展中的高增长、低就业现象,造成这种发展格局最主要的原因,是片面的发展观与一些认识误区。一方面,在效率优先异化成效率至上的背景下,许多地方在发展思路上没有统筹考虑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普遍存在着重GDP增长轻就业、重税收增长轻居民收入提高的取向。这种发展观,必然促使各地只注重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大企业,不重视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对待就业问题上有一些误区,如认为工业化能够自动促进就业,劳动成本低才有利于促进就业,以及害怕城市化影响就业。而长期的低劳工成本,不仅限制了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更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与生产发展,进而对就业岗位的增长形成抑制局面。对城市化或者城镇化的过分审慎,以及将流动人口尤其是以亿计的农民工排除在城市正式居民之外,又直接限制着城市公共服务业等的大发展,进而对就业增长形成抑制效应。 7、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破解高增长低就业困局? 破解高增长低就业困局,关键在于各级地方政府能否真正转变重增长轻就业、重税收轻居民收入的片面发展观念,通过将就业增长提到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到与财政收入增长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在转变发展观念的同时,除在调整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等方面下功夫外,有三条重要的发展思路值得考虑。一是通过提高劳工成本,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而扩张消费,刺激生产,创造就业岗位;二是加快城市(镇)化步伐,既要适度控制特大城市发展,又要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同时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改变以往单纯强调劳动者自谋职业和夸张灵活就业的功效的做法,由政府推动有组织的就业,实现劳动岗位正规化,用人单位守法化。 8、政府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切实改善民生状况? 应将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并具体化,以此为标尺来检验各级政府的施政绩效。尽管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民生问题持续得到改善的30年,但片面的政绩观及其主导下的形象工程、花架子工程、重复建设、决策失误等现象依然严重,公共资源的浪费与低效现象依然严重,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更有效地惠及全体国民并促使民生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还未能够变成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因此,应当将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具体化为若干指标,作为检验各级政府及官员政绩的标尺。如城乡居民生活困难的解决程度,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的解除程度,教育、住房、交通等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空气、水源、土地等环境状况的改善程度,简称为“民生四度”,应当将“民生四度”变成对各级政府的硬约束性指标。唯有如此,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要求,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使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以上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作答) 9、改善民生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首先,改善民生有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社会公正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共享,二是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而民生这个问题的改善与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因为改善了民生才能共享,也只有改善了民生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基本的平台。 其次,改善民生有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无非来自三个方面:外贸拉动、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在这三个经济动力当中内需拉动最重要,它的分量占这三大动力总合的70%以上,而民生问题和内需拉动直接相关。经济学家有一个统计,发现对一个社会来说,内需拉动和各个群体的关系: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购买力最强,但是边际消费意识最低;低收入群体消费意识最强,但是购买力最低;最合适的是中等收入人群购买力和消费意识都比较强。而如果一个社会的民生问题不好的话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存在大比例的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中国现在就是如此。所以民生问题的改善,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经济的改善是否具有一种可持续的推动力量。 10、为什么说改善民生问题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 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理解是不一样的。具体说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民众基本生存的底线问题。一个人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是有一个基本底线的,这就涉及到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公共卫生等等问题;二是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因为人不仅要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且还要有机会和有能力活下去,这就涉及到充分就业、必要的职业培训问题等等;三是较高层面的民生问题,也就是更高层的社会福利问题,比如未来公立大学应该实行全部免费教育,再比如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未来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当然,中国现在不太可能做到,但是应该预列到民生改善的总目标当中。 民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三方面的内容是逐渐递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改善民生应该先满足第一层面的内容后再考虑满足第二层面的内容,每一个层面的实施以前一层面的成功实施为前提。(以上由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作答) |
图片报道 | 更多>> |
中国文联部署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习近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展示科学发展的魅力——苏州工业园区十四年实践的启示 |
让科学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唐山危旧平房改造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