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晚,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聚焦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鸟巢”。此时此地,天时、地利、人和兼备,中华古老且璀璨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欢天喜地庆奥运”的主题下,在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文艺展演中,一展华夏传统文化之精髓,迎四海宾朋。
为筹备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文艺展演,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在全国和港澳台地区的130余个富有浓郁民风的文艺节目中甄选出最具民族特色、地域风情的20余个代表性节目,其中多数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多次到国内外参加演出,荣获奖项,影响广泛。参与者以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包括社会各界人士,共3000多人。这些美妙的歌舞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向奥运呈上了深深的祝福。
狮舞龙腾,分别是奥运会仪式前表演的开头与结尾的两个节目。湛江醒狮舞《南粤雄狮贺盛会》,由百名农民装扮的50只五彩醒狮,身披鳞甲,技艺超群,英勇威猛。金彩狮和银彩狮在高桩上展示了环回走动、凌空推进、占位转体等高难度技巧,塑造出醒狮“探寻方向”、“搔头摆尾”等形象与活泼逗趣、威猛刚劲的神韵。云南彝族花腰歌舞《凤舞龙飞》,将石屏县北部山区花腰彝的传统歌舞与舞龙技艺交织相融。在花腰彝激扬的舞动中,时而蜿蜒漫游、时而冲天而起、跌宕起伏的长龙腾祥云为奥林匹克呈祥纳福。
兰州太平鼓的鼓身绘有中华民族图腾龙的图案,并附有“八卦”围绕太极图,其阵法与列队布局、身法与打法和谐相融,人舞鼓,鼓带人,鼓身飞舞,起落有序。安徽花鼓灯舞蹈《鼓乡情韵》曲调采用凤阳民间小调,矫健轻捷的“鼓架子”与活泼灵动的“兰花”相互逗趣,着实体现淮河地区农村青年表达情意的特殊方式。苗族的《踩鼓》、山西的《稷山高台花鼓》等舞蹈,无不借鼓舞倾诉那地域乡间悠久的文化信息。《上海紫竹调-海派秧歌》将现代海派文化元素杂糅相间,尽显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风情。辽宁《海城高跷秧歌》在踩着木棍制成的高跷上以“扭、浪、逗、相”等传统表演手段,绽放豪迈奔放、耿直率真的东北性格。青海《土族轮子秋》、四川《羌族推杆》等节目,均是集歌舞、健身、竞赛于一体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是凝聚着东方智慧的传统体育文化。港、澳、台同胞的舞蹈以富有性格的肢体律动书写心中对团结、友谊、和平的向往,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追求。
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文艺表演工作室主任、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与“欢天喜地庆奥运”的主题,是筛选节目并对选出的节目原有内容进行调整的主要依据。可容纳10万人的国家体育场,多视角环绕式的观赏环境要求演出应更注重空间的调度。正如潘志涛所言,“约1小时15分钟的表演,以‘纷呈式’的展现方式,为全世界观众展示了中国民间最有生命、最有力量的文化艺术形式。”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文艺表演向世界传送着中华民风,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集体智慧,表现着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期盼;展示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风范,以及当代中国人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