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冰:直播北京奥运,我们已准备好了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08    作者:刘 玮    来源:中国艺术报

    沈冰最早出现在广大电视观众面前,是在2001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电视主持人大奖赛中。大学毕业后,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做了一年财经记者的沈冰获得了银奖。之后,她走进央视名牌栏目《对话》,凭借着自己与各路经济名人的对话,进一步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当她在2002年世界杯的主持阵容中出现时,不少人都颇感惊讶。顶着“第一位主持大型体育赛事的非专业女性主持人”的头衔,沈冰当年以“球迷”加“主播”的身份出现确实令世界杯收视率提升了不少,但是也引来观众对她主持“不专业”的非议。在北京奥运会上,沈冰将担任“总主持”。近日,笔者对沈冰进行了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次你在北京奥运会直播中担任“总主持”,这个“总主持”是什么概念?是负责总体工作的吗?

    沈冰(以下简称沈):“总主持”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吓人的,好像很宏观、全面,其实央视的整个奥运报道就像是一个大的转播机器,我就是个螺丝钉。没有任何单个的人能报道这个赛事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分工。比如赛事解说员能提供给观众大量的信息,陪伴观众短则半小时长则几小时,这个工作我们没有办法代替,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比如前方记者,能在第一时间带给观众最新鲜的报道;当然我们在演播室的工作也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大家的工作是互相配合、沟通,形成有机整体。

    记:你具体负责什么栏目?

    沈: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全天有两班总主持人,我和沙桐是每天下午4点多到10点半的那班,中间会和观众一起收看比赛,中途穿插着一些资讯和评论,总之观众在没有比赛观看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我们。

    记:在我看来,你主持风格的定位非常清晰,就是知性的女主持人,我认为这样的风格似乎不太适合当年你充当“球迷”的身份主持节目,这两者之间的落差很大。

    沈: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当年的定位肯定不是一个专业的定位,当时我也没有时间选择了,是硬着头皮上去的,准备时间也就三四天。很多人没想到真的会让一个女孩子去主持世界杯。开始的时候,刘建宏给我打电话,我谢绝了他。后来我参与是因为使命和责任感。我给自己的评价是,我觉得自己很勇敢,在大局面前放下了自己的得失。我知道一个外行人做这个工作会有很多风险,我当时只给了自己两句话,一是真诚地面对观众,总有一天观众会被打动;二是每天都要有进步,不管自己起点多低,都要让大家看到希望。刚开始的时候不断地找感觉,是以赛代练的过程,但现在来看,大多数观众对我的表现还是认可的,已经过去了6年还有人记得,说明那次尝试是成功的。当然,熟悉我的观众会觉得冲击更大,以前我在《对话》等节目中确实是以比较知性的形象出现的,但最终他们也能理解,主持人首先要履行自己的责任,不能随意选择。

    记:刘建宏曾经对你主持世界杯这样评价:她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利用她的特长为观众提供了很多信息服务。同时,女性富于感性,她能把一个动作一个细节所引发的内心感受用很细腻的语言表达给观众。主持世界杯跟主持奥运会毕竟不同,这次你是否已经做足了准备?

    沈:从1896年奥运开始第一步,100多年才走到中国。中国人不该放弃这个机会去更多地了解世界,同时也给世界一个机会真切感受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我给自己定位4个方面的职责:一是穿针引线,告诉观众接下来应该看什么;二是担任引导员,28个大项,302个小项,一天到晚很多比赛,到底该怎么看,要看见树木也要看见森林,有什么重点、窍门,看中国队要关注哪些比赛,看乌克兰、巴西要看哪些比赛,用不同的视角欣赏奥运会;三是启发思考,提供给观众一些参考意见。奥运会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每届奥运会都有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情况出现,十拿九稳的金牌却没有拿到,也有谁都没想到冒出来的“黑马”,当一些有趣的事情发生,总主持人要能够发现,并提供一些见解启发大家去讨论;四是补充介绍奥运会文化和运动员情况,我们对一个城市有感情是因为对那里的人有感情,对一个项目有感情往往也是因为对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有感情,我们也会介绍奥运会中的这些运动员,不以金牌论英雄。为了给观众们10分的内容,我得照着100分去准备。

    记:在2002年世界杯中,你似乎是以一个“球迷”身份出现的,在这次奥运会的主持中,这种非专业的身份能够改变吗?

    沈:这两次大赛我的定位不同。我不太懂足球,当时给我的定位就是非球迷,因为那届世界杯太特殊了,中国队冲进世界杯决赛圈,又是在离中国那么近的地方举行,会有大量非球迷看比赛,所以需要一个在角度上和他们相仿的人,我幸运地成为了那个人。但我自己问心无愧,对我而言那次也是一次很奇妙的经历。奥运会的主持定位不同,对专业水准是有一定要求的,当然让大家觉得我非常专业也很难,毕竟我只有不过大半年的积累时间,我的许多同事都积累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记:这些体育专业知识容易记吗?

    沈:我有时候也很绝望,觉得记了那么久的东西一下子发现又忘了,会反复问自己,是那一年吗?就像赶考一样,但不是痛苦,是求学的过程。我不是被迫学,是自己在主动学,我还是一个愿意接受挑战的人。

    记:现在很多人都很期待你在奥运会中的表现,我觉得会有一些观众有这样的心态,他们等着看在奥运会中的沈冰和在2002年世界杯上有什么不同,你对观众这种对比的心理认同吗?

    沈:如果有观众会这样比较,那我很高兴,说明观众心里还惦记着沈冰,对我还是有期待的。但奥运会不能开玩笑,不可能表现得太业余。大家可能期待我的表现有反差吧,当年以非专业身份主持世界杯,这几年的我人生阅历增加了,对奥运会的理解也有增加,表现应该会不大一样。别人对我有期待是好事,但我自己心态也挺平和的。

2008北京奥运会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
2008北京奥运会口号
2008北京奥运会
2008北京奥运会
棒球
帆船帆板
击剑
举重
篮球
垒球
马术
排球
皮划艇
乒乓球
曲棍球
拳击
柔道
赛艇
射击
射箭
手球
摔跤
跆拳道
体操
田径
铁人三项
网球
现代五项
游泳
羽毛球
自行车
足球
   
权所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
中国文联网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webmaster@cflac.org.cn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