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奥运随想录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04    作者:杜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即将开幕的北京奥运会,是悠久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厚重的华夏文明的亲切拥抱,是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性汇合。

  人文奥运: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崇尚竞争,把身体、意志和精神平衡地结合于一体。”这是起始于公元前776年的古代奥林匹克原初的也是终极的追求。这种精神持续了近12个世纪,直到西奥多斯大帝在公元393年颁布法令,对奥运会予以废止。1896年,在顾拜旦等人的努力下,开启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通过《奥林匹克宪章》,现代奥运精神被定位于“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

    然而,不无遗憾,在被马克思揭示和批判的“物的依赖性”愈演愈烈的时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屡屡违背初衷,在政治、商业甚至兴奋剂等复杂因素的作用和控制下,日渐沦为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政治对抗的象征、商业谋求利益的途径、运动员争取名利的场所,“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越来越淡化甚至虚化。体育远远脱离了“人”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异化力量。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本”和“人文”。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崇尚以人为本,主张社会和谐、天人合一的内容举不胜举。“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人文”即“人”与“文”的统一。基于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本质的深刻体悟,我们提炼出的人文奥运的理念,旨在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举办奥运会的根本目的和手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显现奥运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使人的身体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尊重人,锻炼人,教育人,熏陶人,以求得人的自我完善;通过文化和教育的方式,传播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奥运会全过程体现出高雅的文化追求;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参与奥运、得益奥运”和“中国风格、人文风采、时代风貌、广泛参与”的特点——人文奥运是我们以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民文化教育,进而有效提升大众文明素质、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契机,也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人文奥运: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理念的内化固然重要,但更现实的任务,是把我们对人文奥运的理解和体悟具体化。要立足自己的岗位,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落实和细化人文奥运的理念。

    奥运会作为多功能的巨型展示平台,必将聚焦全世界的目光。它可能也应当成为展示中国新的国际姿态,重建“文化中国”当代形象的现代化载体,它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融入世界”的战略相配合,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今年适逢我国改革开放30年,通过奥运会,可以从不同侧面展示新时期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然而,所有这些最终要靠人去落实。摘金夺银的奥运健儿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着。任何平凡的岗位都直接或间接地关联着我们共同的奥运,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拼搏和创新。每个公民有义务通过奥运会,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现中国形象,展现文化中国的良好风范。作为东道主,我们要秉承泱泱大国的雍容姿态,抱守谦谦君子的翩翩风度,断不可将爱国主义庸俗化,更不可将东道主应有的宽阔胸怀,异化为惟我独尊的排外习气和自高自大的虚浮。

    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既是奥运会成功的保证,又是筹办奥运会的目的之一。恰恰在此环节,我们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随地吐痰、排队加塞儿、出租车宰客和拒载;比如随地乱扔垃圾、乱贴宣传广告、在公共场所抽烟。我们的一些人习惯了在观看体育比赛时口无遮拦,甚至于“国骂”盈耳。凡此种种,与其说是小毛病,毋宁说是硬伤。退一步,即便是小毛病,那么,这些小毛病折射出的也无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问题。基于此,要以人文奥运理念为指导,着眼于人的基础文明和基本行为规范,切实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和公共道德水平。

  后奥运:不灭的人文火炬

    16天的奥运会是短暂的,但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永恒的。赛场上的胜负是一时一地的,但自强不息的精神却是体现在时时处处的。奥运圣火终会随着比赛的结束而熄灭,但是奥运理念却超越比赛,永远光焰四射,激励国人“更快更高更强”地实现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

    人文奥运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人和自然关系的协调,因此,奥运会之后必将是奥运遗产发挥作用的机遇期。奥运精神与城市精神的结合而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将会融入各个社区、各个领域及各个行业,进而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全社会文明水平。

    为实现人文奥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长效性,我们要力戒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短期行为,着眼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衔接,着力于良性机制的构建。毕竟,文明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漫长过程,而奥运会只是历史一瞬。如果通过北京奥运会有效地提升了公民素质、城市形象和社会风尚并得以持久保持,那么,毫无疑问,这将是北京奥运人文诉求的成功和标志。倘若一切努力在奥运会结束后一切照旧,故态复萌,那么,人文奥运的价值追求就会大打折扣。

    我们期待:抓住举办奥运会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人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使奥运会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亮点,同时又以此激励着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渐行渐远。

2008北京奥运会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
2008北京奥运会口号
2008北京奥运会
2008北京奥运会
棒球
帆船帆板
击剑
举重
篮球
垒球
马术
排球
皮划艇
乒乓球
曲棍球
拳击
柔道
赛艇
射击
射箭
手球
摔跤
跆拳道
体操
田径
铁人三项
网球
现代五项
游泳
羽毛球
自行车
足球
   
权所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
中国文联网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webmaster@cflac.org.cn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