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教育——奥林匹克之魂
http://www.cflac.org.cn   2008-07-18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有人把奥林匹克运动仅仅看做是四年一次、运动员参加的运动会。其实,真正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文化和教育的大课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社会文化运动,最早承担的使命是教育青年、激励社会。19世纪末,世界政局动荡,人民生活困苦,顾拜旦知道单纯搞个大型运动会,并不能达到世界进步的目的,体育运动必须和文化、教育相结合。

    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包含着两大要素:第一要素是体育,第二要素是文化和教育,二者应当协调均衡发展。

    文化、教育元素在体育运动中如何显现呢?举一个小例子,美国的两代拳王阿里和泰森,论竞技成绩,实在是难分伯仲。但他们两个一个品德高尚、受人尊敬,而另一个缺乏教养、傲慢无礼,甚至沦为阶下囚。这么一对比,体育运动中文化教育存在与否的区别便一目了然。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曾有一部体育题材电影被送往国外参展。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提出,影片拍得不错,就是有一个情节不太符合奥林匹克精神:一名得了银牌的运动员愤然将奖牌扔进了大海。基拉宁说:“银牌也是努力后得来的,参与者本身就是胜利者。”

    都灵冬奥会,中国双人滑选手张丹/张昊在做一个抛四周跳动作时失手,张丹重重摔倒在地受伤,但随后,他们却带伤完成了比赛,全场观众起立向两人鼓掌致敬,两人最终获得亚军,这枚银牌的价值一点不输于金牌。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从最广泛、最完整意义上来说,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而造就一个完整的人。”

    奥林匹克运动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体现了竞技的力量,更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意识、伦理道德、心理情感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如果没有促进人类沟通、文化交融、世界和谐等多方面的功能,奥林匹克运动就失去了灵魂,充其量只是古罗马角斗场的现代翻版。

    

    

2008北京奥运会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
2008北京奥运会口号
2008北京奥运会
2008北京奥运会
棒球
帆船帆板
击剑
举重
篮球
垒球
马术
排球
皮划艇
乒乓球
曲棍球
拳击
柔道
赛艇
射击
射箭
手球
摔跤
跆拳道
体操
田径
铁人三项
网球
现代五项
游泳
羽毛球
自行车
足球
   
权所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
中国文联网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webmaster@cflac.org.cn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