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婵婵:舞动生命的美丽
http://www.cflac.org.cn   2008-07-18    作者:苟婵婵    来源:中国文联网

    6月底,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中国文联抗震救灾“心连心”慰问艺术团赴汉中灾区的演出。这次演出意义重大,为了凸显它的核心主题,中国舞协精心策划,根据在灾区艺术采风的亲身感受,推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新作品《孩子》。这是由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冯双白提出创意、著名舞蹈编导刘小荷编导的一个全新作品。舞蹈中我饰演妈妈,北京舞蹈学院的胡玉婷饰演孩子。说实话,我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双人舞,会让那么多人流下了眼泪,也让我自己流了泪。记得一次演出之后,一位年长的妇女拉着我的手说:“你们演得太好了,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的舞蹈。”说着说着,她就哭了。原来,她的女儿也在地震中受了伤,这个舞蹈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我参加过很多次演出,这是第一次有观众拉着我的手哭,让我也深受感动。我愿意在此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首先,双人舞《孩子》让我深深体会到,文艺作品一定要取自真情,抒发真心,要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打动观众。刚开始排练的时候,我在动作上下功夫比较多,却总也把握不住妈妈的情感。后来,导演让我到严重灾情和人们的真实反应里去寻找表演的依据,我才渐渐深入了角色。在整个演出过程里,我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了情感的体验上,用心去舞蹈,不去过分地修饰肢体语言,不去刻意关注造型和姿态,而是在所有动作中灌注满腔真情。妈妈的感觉找到了,那种创造角色的体验真好!我认识到,生活,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就是我最好的老师!

    其次,双人舞《孩子》的演出成功让我重新认识了舞蹈的美,我们的老百姓是理解舞蹈之美的,但是只有让舞蹈的动作之美和百姓的心灵沟通,那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美。在作品里,编导设计了一个细节,借助花朵象征孩子的生命。我努力地把地震瞬间的花盆落地,土洒了,花断了,到最后妈妈坚强地重新把花栽好、与天堂里的孩子一起展望美好生活的故事和其中的真情表现好。这些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让观众感同身受,这很重要。双人舞《孩子》的演出成功告诉我们,舞蹈艺术工作者应该走出自我空间,去关注更多的“他人”,去关注更多的“当下”、“身边”,我们应该多创作一些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作品。失去真实的生活,再宏大的主题也只是空洞的口号。只有经过真实生活的滋润,才有可能成就真正的艺术经典。

    再次,双人舞《孩子》让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文艺创作要敢于创新,有不停顿的创造精神,才能创造出富于感染力的好作品。为了更好地打动观众,导演让我们反复排练,不断提升作品的质量。很多人看过之后,都给了我们不少好建议。在陕西的5场演出,每次演出之后冯双白都和我们切磋,与我们一起试验动作,不断创新。我体会到,以往的一些舞蹈作品,有的涵义太深奥而表现力不足,最终常常“孤芳自赏”,难以让人理解;有的又缺乏艺术想象力,作品显得太苍白,与观众无法对接,让观众守望在期待的精神家园之外。而表演《孩子》这部作品,让我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方面又有了一些心得。我感到,舞蹈工作者们应该坚持“三贴近”原则,通过艺术的创造,去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不平凡,去记录生命的奇迹、生活的感动,去发现、赞美、升华生活的真谛。

    一场灾难让人们重新审视生命,也让艺术界的我们再一次坚定了自己的使命。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还太稚嫩,需要学习和补充的太多,能做的却太少。但我很幸运有许多关爱我的老师和前辈,他们给了我力量,所以我正在一步一个脚印,看清方向,认清道路往前走。我只想说,未来的路还很长,在沿着前辈足迹前进的同时,我也会勇于提出和实践自己的艺术主张,不断地去努力,用舞蹈这种手段来反映当代人的生存生活状态和感悟,舞动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从而实现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最高价值。

    感谢这次中国文联、中国舞协给了我赴陕西灾区慰问演出的机会,感谢《孩子》的编导创作了这部作品,感谢我的“女儿”和我一起进行的二度创作。大地震和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让我懂得了更多,学习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