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的精神诉求:人本精神的凸显
http://www.cflac.org.cn   2008-07-08    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项国际性的社会运动,在其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培育出了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北京奥运会在传承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主张的同时,赋予其更为深刻、更为独特的精神价值,对现代奥运、中国社会以及当今世界会产生重大影响。北京奥运会的精神诉求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第一,伦理道德的提升

    现代奥运的创始人顾拜旦期望以体育竞技的开展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奥林匹克宪章》强调“尊重基本的公德原则”,促进并鼓励弘扬体育运动的道德。

    从伦理精神的意义上讲,北京奥运会首先是对中国德性文化的弘扬。中国文化是以明礼求善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伦理道德在中国社会环境中受到格外关注,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德修养被视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如政治上讲的“为政以德”、文学上讲的“文以载道”、个人成长上讲的“孝悌为本”等。中国德性文化表现在体育活动方面,就是强调“君子之争”、“尚德不尚力”,如习武者讲“心偏拳不正”、“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同时,中国伦理道德呈现出整体主义的特色,注重民族、国家、社会乃至“天下”的整体利益,每个个体首先要考虑的是个人对群体的责任和义务,这对于主张“精英至上”、强调参与者“个人身份”的奥林匹克运动,对于西方个人主义,都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从道德实践上,北京奥运会着重于志愿行动与文明行动的开展。就志愿行动而言,奥运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北京奥运会组织起了奥运历史上最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行动将是我国志愿行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关爱他人、奉献爱心、改良社会,这与奥林匹克运动建立美好世界的目标是一致的,与中国文化的仁爱精神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与胸怀是契合的。就文明行动而言,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就是要以筹办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与礼仪修养,以文质彬彬的礼仪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无愧于“礼仪之邦”的称号。

    第二,人本精神的凸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本精神体现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办中,就是要把北京奥运会办成人民的奥运会,“人民奥运”的思想与实践将使北京奥运会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人民奥运”的追求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伦理内涵,体现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核心原则,是我国“人民体育”精神的弘扬。

    奥运会不仅是属于体育精英的,也是属于普通大众的,需要实现精英奥运与大众奥运的平衡。大众关爱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切追求,现代奥运倡导“体育为大众”的思想,希望社会大众以优秀的奥运选手为榜样,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目标。我国将以北京奥运会的筹办为契机,协调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

    大众是奥运的主人,是奥运筹办的主力军,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决定力量。北京奥运会把全民办奥运作为奥运筹办的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突出大众参与的特色,鼓励和引导中国民众以丰富多样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奥运会的筹办之中,努力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一届人民群众参与程度最广泛的奥运会。公众参与奥运的过程也是自身得以全面提升的过程:知识得以增长,视野不断扩大,身体更加健康,精神实现升华,形象日益改善。

    第三,和谐精神的展现

    奥林匹克运动是改良现实社会、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一项国际性努力,有着非常丰富而崇高的和谐精神,具体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国际和谐与天人和谐等。这些和谐追求是内含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原则之中的,是对于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宗旨等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国伦理精神的突出特征,北京奥运会一方面秉承奥林匹克运动的和谐精神,同时弘扬中国文化的和谐传统,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巨大力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伦理强调天人合一,要求人的活动应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本身的承载能力,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正是基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生态关怀以及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北京奥运会明确将“绿色奥运”确定为基本理念之一。

    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伦理主张“协和万邦”、“为万世开太平”。中华民族素有热爱和平、不尚武力、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的传统,今天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正是中华民族和平精神的历史延续。北京奥运会将弘扬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共有的和平追求,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口号,努力为和谐世界的建立作出贡献。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伦理主张“和为贵”;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通常也讲“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远亲不如近邻”等,这些都是中国的人际和谐之道。北京奥运会已经向世界伸出了友谊的双手,正在谱写中外交流与友谊的新篇章。

    在身体与精神的关系上,中国伦理推崇身心一体、神形兼备、文武双全,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这与以实现人的体质、意志和精神的均衡发展为目标的奥林匹克主义是一致的。中国文化关于身心和谐的理念对于丰富和发展奥林匹克主义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四,多元文化的交融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之初就一直追求世界性,这一追求必然会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西方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问题,奥林匹克五环的不同色彩就是其世界多元文化的象征。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主张,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协调文化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根本立场,即文化与文化之间都是有差异的,而差异不是误解与对抗的理由,不同文化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相互学习,和谐共存。这种理念对于引领奥林匹克运动进一步走向多元文化相互尊重、和谐共存、共同促进的未来,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第五,爱国精神的升华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祖国至上”是中国体育界的光荣传统。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必将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使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中国的奥运历程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举行,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断然拒绝伪满洲国的邀请,声明要代表自己的祖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成为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比赛的第一人;1958年,为了维护中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为了抗议当时的国际奥委会坚持的“两个中国”的立场,中国奥委会宣布断绝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国1979年回归奥林匹克大家庭之后,中国体育界在“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激励下,在奥运会赛场上争金夺银,一洗“东亚病夫”的耻辱;中国民众大力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申奥成功的当天晚上参加欢庆活动的市民有百万之多;当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全球传递过程中遇到一些阻挠和破坏时,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坚决捍卫祖国的尊严与奥林匹克火炬的神圣。

    中国所倡导的爱国主义不是封闭的、狭隘的、排他的民族主义,它是与国际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的联系。中国人越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就越是要向世界敞开宽广的胸怀,通过奥运会来展示自己开放的气度与包容的胸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

2008北京奥运会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
2008北京奥运会口号
2008北京奥运会
2008北京奥运会
棒球
帆船帆板
击剑
举重
篮球
垒球
马术
排球
皮划艇
乒乓球
曲棍球
拳击
柔道
赛艇
射击
射箭
手球
摔跤
跆拳道
体操
田径
铁人三项
网球
现代五项
游泳
羽毛球
自行车
足球
   
权所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
中国文联网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webmaster@cflac.org.cn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