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个月
http://www.cflac.org.cn   2008-07-08    作者:    来源:新华网

    7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任仲平的署名文章《北京拥抱世界――写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个月》。全文如下:

    (一)2008年8月8日,这是中华民族热切期盼,世界各国共同瞩目的光荣时刻。

    就在中国人民全力以赴筹办北京奥运会之时,5月12日,一场特大地震突如其来,这一天距离奥运会开幕只有88天。

    江河失色,同胞罹难,家园毁损。翘首盛会的人们和热情瞩望的各国朋友都不禁担忧:北京奥运会还能不能如期举行?中国还能不能实现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承诺?

    (二)大灾如大考。中国人民众志成城,迅速投入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

    人们看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看到了奥运火炬在中华大地传递着不屈的勇气和真挚的爱心;看到了北京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在紧张有序地推进……

    “中国出色通过了一次意外考试”,世界听到了中国的铿锵回答:地震震不垮13亿人民办好北京奥运会的坚强决心,震不垮中华民族实现百年梦想的殷殷期盼。

    (三)百年奋斗,梦圆之际,站在历史长河的又一道门槛前,我们感慨万千。

    一百年前,神州积弱,民生凋敝,国人初识奥林匹克,曾将这个单词翻译为“我能比呀”。有识之士壮怀激烈:“东亚病夫”何时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堂堂正正的一席?

    一百年后,北京成为奥运会东道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华民族在复兴之旅中向全人类发出了邀请。

    俯仰百年,北京奥运会是一次漫长的征程,更是一次伟大的出发,追赶世界,融入世界,中华民族顽强续写着古老文明的荣光;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无愧历史,无愧人类,当今中国承担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北京,正在铺开自己的答卷。13亿人张开热情的臂膀——欢迎,全世界!

     (四)奥林匹克是一扇窗口,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

    历经百年的《奥林匹克宪章》虽不断修改、充实,但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奥林匹克精神始终如一。

    1984年,洛杉矶,中国运动员重返夏季奥运赛场,对奥林匹克还多感新奇。此后我们逐渐明白,发现不等于了解,认识不等于认同。从洛杉矶到雅典,中国参加了6届夏季奥运会,成为影响世界体坛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国健儿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们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从两度申办到7年筹备,中国不断探求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丰富自身的文明。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从未有今天这样深刻,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从未有今天这样强烈,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愿望从未有今天这样迫切。

    中华文明有着与生俱来的天下情怀,中国希望为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向全世界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宽厚,以中国的方式为奥林匹克精神注入新的元素。

    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到“更快更高更强”,在对人类优秀文明的传承与解读中,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实现着对接、互补和升华。

    (五)奥林匹克是一种途径,中国与世界相互认同。

    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产物之一,现代奥运会通过自身不断发展、完善、修正,成为当今世界无与伦比的文化现象与文明载体。建立在鲜明人文精神基础上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认同;以友谊、卓越、尊重为核心的奥林匹克理念,构筑起人类梦想的舞台。

    如今,中国迎来了自己的奥运主场,世界的目光从数百名中国运动员身上延伸到他们背后的13亿人民,人们的关注也从中国选手能拿多少奖牌,移向奥林匹克精神怎样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将怎样接纳奥林匹克这个文明载体。

    火炬传递正是这样一个沟通方式。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理念的祥云火炬,将跃动不息的奥运圣火带至五大洲,在世界许多地方和中华大地传递,圣火照亮“和谐之旅”,播撒友谊与和平,点燃了世界人民对奥运会的期盼与激情。

    经历风雨,见证坚强。跨越千山万水的祥云火炬,一路播撒奥林匹克梦想的同时,也在不断汲取新的力量。这力量,来自火炬手金晶那样的勇敢与镇静;这力量,来自无数海外中华儿女的追随与护持;这力量,来自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人们的祝福与鼓励;这力量,来自“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激情呐喊。无论大洋彼岸,还是世界之巅,从西方到东方,从老人到孩子,手与手传递,心与心交融。奥林匹克续添的力量,源自人类共同的理想,又将人类的共同理想推向前进。

    (六)奥林匹克是一个承诺,中国与世界共同完成。

    体育运动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促进维护人的尊严,推动社会和平发展,这是自奥林匹克运动诞生起,就始终坚持的核心理念。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

    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全世界济济一堂,人们看到的不是对抗与冲突,而是和解与友谊;不是单一文化的孤鸣,而是百花齐放的交响;不是封闭自锁的藩篱,而是开放交融的平台。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得以拓展各自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以外的事物,学习和尊重其他文化,使奥林匹克运动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

    北京接过五环旗,意味着接过奥林匹克的使命。以坦诚之心微笑面对世界,这是基于对奥林匹克价值观的认同,更是对所有参与者共同实践奥林匹克理想的信心。“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需要全人类携起手来。

    诚然,当一个曾在近代史上饱尝屈辱伤痛的民族站起身来,走向世界,面对的不会尽是掌声与笑脸,也会有疑虑、误解和排斥。然而,这些都不会阻碍中国与世界沟通的真诚愿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以博大的胸怀、平常的心态,在对话中增进了解,在沟通中扩大交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更好地发展自己。

    (七)大幕将启,回首奥运之旅,人们看到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进程。

    1978年底,改革开放吹响了中国发展图强的号角。1979年,中国奥委会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奥运的脚步踏着改革开放的节奏一路前行。这,并非巧合。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不再是世界舞台上踉跄学步的迟到者。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的形象不仅体现在“中国制造”,也不仅体现在体育健儿曾经取得的100多块奥运金牌。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后,今天的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进步,具备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怀。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带来了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赢得了全球关注的目光和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获得了世界的厚望和信任。

    21世纪的国际事务中,中国将扮演何种角色,国际社会如何看待这个角色,这既是他人的发问,也是今日中国的自问。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正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积极而响亮的回答。

    (八)大幕将启,回首奥运之旅,人们看到中国加快发展、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通过筹办北京奥运会,国家面貌日新月异,人民在战胜种种困难的过程中,经受了特殊的洗礼。“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带来的改变不仅是天蓝水清、惠风和畅,还有新的发展思路和动力。

    中国是第三个举办奥运会的亚洲国家,抓住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加快现代化进程的例子就在近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平和、健康、理性地面对世界,面对自身的成就与问题。

    “有特色、高水平”是北京奥运会的目标,也是中国在历史发展新阶段中对一次重要机遇的解读。有特色与高水平互相促进,在向世界奉献一届不同凡响的奥运会之时,更将举办一届奥运会所带来的影响深深融入国家发展的脉络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北京奥运会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不仅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

    (九)大幕将启,回首奥运之旅,人们看到中国追求更高文明素质、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的进程。

    北京奥运会是展示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窗口。成功举办奥运会不仅取决于赛事的扎实筹备,更取决于主办城市是否具有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服务水平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人文奥运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对城市现代化的各方面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包括以经济起飞、科技发展、体制完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也包括以素质提高、观念塑造和生活方式转变为主要内容的人的全面发展和自身的现代化。

    社会变革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社会的整体文化建构,有赖于人的自身现代化的发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不断交流碰撞,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人文奥运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推动着社会的和谐,提升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文明素养。

    奥林匹克提供了一个范本,那就是:以和平、友谊、发展为前提,在提高自身水准的同时,贡献于世界。

    中国把握了这个机遇。

    (十)奥林匹克运动有两句名言:“更快更高更强”、“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两者相辅相成,没有“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重在参与”只能流于形式;没有“重在参与”的热情,“更快更高更强”只是无基之塔。13亿东道主的“重在参与”,就是一次实践“更快更高更强”的过程。

    作为体育比赛的结果,胜利属于“更快更高更强”者。然而,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却主要体现于比赛的过程。

    奥林匹克运动承认获奖者的辉煌,也赞颂参与者的努力。那些付出全力的参与者与获奖者一样,同样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百年奥林匹克的历程中,登上领奖台的选手不计其数,但长久留在人们脑海中的绝不只是奖牌的成色。一代又一代知名和不知名的选手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写下奥运史上一页又一页感人的篇章。这正是奥林匹克精神历久弥新的缘由。

    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北京奥运会的所有参与者,让世界各国运动员都能感受到我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

    (十一)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极大魅力。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奥林匹克章程体现了公正、平等、正义的规范。

    公正原则不但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石,也是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基石。当运动员将公平竞争的理念嵌入脑海,当观众将公平竞争的原则视为体育赛事的命脉,公正、平等、正义的奥林匹克精神,就在赛场上得到践行和弘扬。而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公平竞争的理念植入自己心中,它的光彩,就会映照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让我们秉持诚实,信守诺言,营造公平,维护正义,与全世界共享奥林匹克精神的荣光。

  (十二)在参与中感受奥林匹克精神,在奉献中收获友谊和快乐。北京奥运会将有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百万名社会志愿者出现在赛场内外、街头巷尾,他们不会像跑道上的刘翔那样聚起耀眼的闪光灯,但他们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援手,都在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时代风貌。

    奉献是志愿精神的核心。13亿东道主托起的一场全球盛典,震撼人心之处不仅在于恢宏气势,更源自点滴奉献汇成的欢乐海洋。在筹办奥运会的日子里,没有无数人默默无闻地奉献,不会有一座新北京。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热潮中,捡起一片垃圾,摁灭一个烟头,搀扶老人孩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正成为你我身边的风景。

    让我们“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在奉献与分享之间搭起桥梁。

这是7月6日拍摄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前的广场。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十三)当人们赞叹“鸟巢”、“水立方”带来的视觉震撼时,这些充满现代气息、凝聚中国智慧的奥运场馆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奥运场馆的建设过程中,奋斗与超越催生了一个个奇迹。

    奋斗与超越也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轴。奋斗、超越,超越、奋斗,相互依存,循环往复,不断抬升目标刻度。在奋斗的过程中,没有同对手的挑战、同自我的挑战,就很难找到前进的动力;而失去不断奋斗的累进,也就永远不会迎来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奥运会是一个舞台,既能够激发胜利的信心,也能够鼓起赶超的勇气,在向同一个目标的奋斗中建立友谊。人生是一个更大的舞台,惟有在不断奋斗与超越中,才能实现社会的目标价值,实现人类的共同愿景。

    让我们从奥林匹克精神中汲取力量,努力奋斗,超越自我,打开新的天地。

    (十四)奥运脚步越来越近,百年梦想触手可及。让国际社会满意,让各国运动员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北京正在为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最后冲刺。

    “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这是奥林匹克的目标。

    五环神圣,圣火熊熊,和平发展,共同进步。在21世纪的坐标系中,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之处,中国坚持自己的选择,与世界同行!

2008北京奥运会
 
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
2008北京奥运会口号
2008北京奥运会
2008北京奥运会
棒球
帆船帆板
击剑
举重
篮球
垒球
马术
排球
皮划艇
乒乓球
曲棍球
拳击
柔道
赛艇
射击
射箭
手球
摔跤
跆拳道
体操
田径
铁人三项
网球
现代五项
游泳
羽毛球
自行车
足球
   
权所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
中国文联网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 邮编:100009 电话:010-64025528
信箱:webmaster@cflac.org.cn
  京ICP备050673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