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然而,灾难凝聚力量,灾难孕育生机,抗震救灾的过程,既是拯救生命、安置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过程,也是激发和彰显民族精神的过程。抗震救灾激发民族精神的活力,彰显民族精神的内涵,展示民族精神的价值,民
族精神成为战胜灾害的巨大力量。
抗震救灾激发民族精神的活力
人们常说“多难兴邦”。因为灾难能够激发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不希望灾难发生,但灾难一旦降临之后,要战胜灾难、化险为夷,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其中的重要条件。每当灾难发生时,民族精神力量彰显、民族凝聚力增强,其道理也就在这里。灾难往往会激发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成为民族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转机。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国家危亡之时,正是民族精神高涨之际。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危机。面对国家危亡、民族灾难,每一个中华儿女,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表现出空前的团结,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感召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自然灾难发生之时,也正是民族精神激昂之际。1998年的抗洪救灾、2003年的抗击非典以及今年年初抗击冰雪灾害,全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民族精神得到了锤炼和升华。这次地震灾害,给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难。让同胞从死亡中走出来、从灾难中站起来,使中华民族渡过难关,这种民族本能、民族意识激发了民族精神的活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抗震救灾充分显示了党和人民的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这次地震灾害对灾区人民而言是一场灾难,对国家而言则是一场考验。在抗震救灾中,我们之所以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人从中领略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从中感受了中国人民共渡时艰的决心。这种理念、这种能力、这种决心,与民族精神的激励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抗震救灾彰显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时代条件不同,民族精神具体内涵彰显的程度有强有弱。这次抗震救灾所彰显的民族精神,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基础上、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影响。作为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作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使中华民族经受住了无数次困难和风险的考验,而一直保持着坚强的团结与旺盛的生机。这次地震灾害所激发的民族精神,就其核心而言,仍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广大国民为国分忧、为国解难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爱国主义传统,转化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抗震救灾的现实进一步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第二,自强不息精神的展现。自强不息是指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主自立、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品格。《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各路救灾大军面对灾难,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绝不言弃,这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这次地震给灾区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房屋倒塌、交通阻塞、通讯中断,人员死伤惨重,余震接连发生。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参加救援的各路大军,没有被灾难所吓倒,没有被困难所阻挡,为第一时间抵达灾区,为拯救更多的生命,为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交通,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历了种种艰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慷慨赴难的英雄主义气概,这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展现。
第三,人文精神的张扬。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其要旨在于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重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既是传统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当今时代精神不可缺少的内涵。这次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地震发生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要求:要把抢救被困群众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一切努力施救。当各路救灾大军到达灾区后,首要任务是救人,在集中力量从废墟里抢救被掩埋人员、抢救生还者的同时,组织足够的力量救治伤员、安抚伤员。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珍视,是人文精神张扬的体现。同时,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对于受灾群众的安置,也充满了人文关怀。400多万人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得有条不紊,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这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其实也是人文精神的展现。同时,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普通百姓设立全国哀悼日,这种对遇难同胞的哀悼,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关爱,显示了中国政府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因此,抗震救灾光大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使中国变得更可贵、更可敬。
抗震救灾展示民族精神的价值
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精神支撑。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国家之根、民族之脉。这次抗震救灾,进一步说明了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种凝聚力。一切民族都有自己的凝聚力,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必然走向瓦解和灭亡;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失去精神支柱的民族必将失去民族凝聚力。在地震灾难面前,党心顺、军心振、民心齐,各种社会关系、各种社会力量实现了有效整合,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心系灾情,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再次显现在世人面前。这种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说到底来源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激发之后,就会引导民族成员自觉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激励民族成员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抗震救灾的实际证明,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凝聚力需要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种战斗力。每一个民族总是在经历和战胜一次又一次磨难中发展的。抗震救灾不是一场战争,却胜似一场战争。地震灾害所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亚于战争,救援行动的危险性、复杂性不亚于战争,救援行动所要求的协调性、有序性不亚于战争,救援行动所需要的快速反应较之战争也不逊色。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各路救援大军救援速度之快,救援效率之高,救援的协调性、动员的广泛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战斗力所显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事实说明,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励和引领,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民族精神是一种创造力。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创造,民族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民族创造力的强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精神能激发民族的创造活力,将民族的智慧、才能转化为民族发展的动力。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灾区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同样需要创造,同样需要精神的支撑。抗震救灾所激发的民族精神,将转化为灾区干部、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本所在。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个重要方面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观念、理想、目标和追求。抗震救灾使中华民族经受了考验,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力量,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