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园一定还能美如画
——走访绵竹汉旺镇、“年画村”棚花村和射箭台村
本报特派记者 冉茂金 彭 宽 驻四川记者 邓 风
5月31日,我们驱车赶往重灾区绵竹市进行采访,希望看一看风景秀丽、民俗淳朴的“年画村”棚花村、射箭台村的受灾情况,探访一下这里的民间年画艺人。途中,我们经过了汉旺镇。这里是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一路上到处能够看到没有清理或正在清理的房屋废墟,越接近汉旺镇,受损情况就越严重。
在汉旺镇东汽厂区门前,我们停了下来,门前的大钟上,时间永远停在了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我们凝望着这座大钟,大家长时间地默默不语。大钟背后,可隐隐看到山岭蜿蜒曲折,那座山的背面,就是汶川。
在我们旁边的不远处一位小女孩手拿画册,那画册上,正是我们眼前这座大钟的图片,她看看画册,又抬头凝望着眼前的大钟,看来,她确定自己是找到了图片报道中的地点。在我们停留于大钟前的20分钟内,不断有人驱车赶来,有的不远千里,只为了看一眼这座大钟,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思。
形神憔悴、声音嘶哑的东汽厂宣传部副部长刘志前对我们说,与震中一山之隔的东汽厂在这次地震中受损惨重,但在灾难面前东汽人处处体现了“人和”精神和血浓于水的感情,尽管众多职工的家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们依然擦去眼泪顽强勇敢地投入到抢救生命的战斗中,大家都自觉自愿地行动起来迅速奔赴各个救援现场,并在东汽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展开紧迫而又艰难的救灾工作。东汽厂的文艺宣传人士在这次灾难中也损失不小,但大家都积极抗震救灾,同时还想到了纪录灾难和救灾的悲壮场面。东汽厂的宣传干部、四川省摄协会员谢瑞发在地震时正在一楼办公室。当时一楼的门被震得变了形,很多逃下来的同事被堵在那里。他一看情况紧急,在地动山摇中冲过去奋力打开门,组织同事们赶快逃出,自己随后跟着冲出,很多楼都垮了,他叫大家躲到安全地带,突然觉得自己有些站不住,躺在了草坪上。他想到了要救人,想到了要记录这场灾难和东汽厂上上下下顽强勇敢的救灾行动,他找到相机,拖着受伤的身体拍摄了很多照片,最后实在支持不住,被送到医院一查,原来是在地震中开门时被撞断了三节脊椎。“这次我们东汽厂受损很严重,但我们东汽精神不倒,在‘地狱’边上,我们东汽人挺起胸膛。地震可以夺去人的生命,但是不能改变人的意志;地震可以摧毁我们可爱的家园,但是不能改变和剥夺东汽人美好的希望。我们东汽厂文艺人士的救灾纪录,必将在东汽厂的重建中,为新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建立,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汉旺镇的废墟中我们查看并拍摄了一些图片,眼看着曾经秀美的小镇残破不堪,我们对即将赶去的“年画村”也悬紧了心,那里的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
我们一路拍摄着房屋倒塌的情况和受灾群众生活的画面。突然,一座倒塌了半边的墙壁映入了我们的视线,那墙壁上,色彩鲜明地画着一幅精美的民俗人物画。在废墟中,优美流畅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十分引人注目。我们要找的“年画村”到了!
这里是棚花村,房屋基本全部坍塌,不少村民正在废墟中清理东西。我们找到了棚花村村长唐福地,他正在指挥村民收集可用的物品,安排大家日常生活。听说我们是中国文联派来的,他十分激动,立刻领着我们在已经成为废墟的村子里四处查看,介绍受灾情况。
这里尽管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但在断墙残壁间走动,我们仍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美丽,每一面还没有彻底倒塌的墙壁上,都还能找到被毁坏的美丽的年画作品。唐福地说,这里家家户户的外墙上都有年画,内容丰富,形态各异,加上附近山坡上的一片片雪白的梨花和金黄的油菜花,风景异常秀美。地震前,棚花村靠着名闻世界的年画民俗,吸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游客,近两年村里又不断进行整修,民俗文化拉动旅游,旅游热潮拉动经济,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红火,年画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市里的年画馆每年都要组织民间老艺人进行免费的创作培训,村民们无论老少,都非常积极地参加。他指着不远处一个正在做饭的小姑娘说,她叫谭艳,别看她年龄小,她可也会画年画,画得还非常好呢。我们向谭艳询问学习年画的情况,她说,每年都有很多免费的培训班,只要有时间,她都参加。
唐福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从废墟中翻找出来的照片,照片上是棚花村往日的秀美风景,青翠的山坡,金黄色的大片油菜花,一座到处是年画的小村庄坐落其间,确实美丽。唐福地说,这是以前到此地采访的一名摄影记者留给他的,此外还有许多这样的照片,在连日的废墟清理工作中,他最关心的就是把这些照片找出来。地震给村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严重创伤,可能一切都要重头再来。但是,棚花村人是不怕困难的,他们一定要重建自己的家园,而且还要建得更美。他说,以前,我们的家园美如画。将来,我们的家园一定还能美如画!唐福地说,重建家园,他们依然要发展年画艺术,依靠年画艺术。他希望中国文联、中国民协能够在今后的重建中给予他们这些方面的帮助。
我们发现,虽然损失严重,但棚花村村民生活有序,村头的水田里,不少人已经开始恢复生产。这些景象都令我们欣慰。
离开棚花村,我们驱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遵道镇射箭台村,民间老艺人、年画大师陈兴才就住在那里。
射箭台村的受灾情况比棚花村要稍好一些,许多房屋虽然也有损伤,但还保持完整。我们走进陈兴才老人的家,发现陈兴才老人家里的地板被震裂,还好房屋受损不大。陈兴才老人的大儿子正在家里画年画,年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看来已经得到老人的真传。陈兴才老人还有几个弟子,目前都免费向村民传授年画创作技巧,他们是年画民俗艺术传承的重要力量。我们正在叹赏年画作品的精美,陈兴才老人从门外走了进来,一眼看去,这是一个标准的普通农村老者,虽然已89岁,但精神非常好。我们上前问候,告诉他我们是专程来探望他的。他幽默地说:“我这几天很忙,来看我的人一拨接一拨。”我们都笑了。陈兴才老人的年画艺术远近闻名,不久前中国民协刚刚派人来探望过他,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还和他通过电话,询问了震后的情况。地震发生以来,陈兴才老人一直睡在屋外院墙下。受到影响的当然还有来买年画的人。陈兴才老人的儿子说,自地震后,几乎没有人来买年画了。我们在陈兴才老人的创作室里流连忘返,老人站在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当我们问他挂在墙壁上那一排排的年画作品内容时,他随口回答,原来每一幅画都有来历,或者是民间故事,或者是神话传说,老人本身简直就是一个民间文化宝藏。到后来,我们前来探访老人的一行人变成了年画收购团,把老人的年画作品一幅幅都买了下来。同行的记者问老人:“作品我们都拿走了,心疼不?”老人微微一笑,说:“今天你们都拿走,明天我就又挂满了。”
陈兴才老人的孙子陈刚也在家里,他也有自己的创作室,我们进去一看,这个年轻人的年画艺术和他爷爷相比,明显融入了时代特色。他为部分年画作品加了边框,还做了专门的包装盒和包装袋,都很精美,而且还把年画画到了文化衫上,问起原因,他说:“年轻人喜欢。”看得出来,陈兴才老人虽然不说话,但看孙子的目光很欣慰,对孙子能够传承他的手艺相当满意。
从陈兴才老人家里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但我们的心情却没有那么压抑了。陈兴才老人对待生活的朴实与乐观,感染了我们。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四川人特有的坚韧与包容,在老人那明晰的眼睛里,仿佛能够包容一切苦难,从老人的身上,我们感到了灾区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心和巨大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