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汶川的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美好山川被毁,也使很多文化遗产遭到重创,特别是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羌族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6月1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华文化学院联合在北京召开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发出倡议,呼吁全国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者和关心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命运的各界人士积极行动起来,为抢救和保护灾区中羌族村寨、史诗、碉楼、民间歌舞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智慧、贡献力量。
据了解,地震受灾地区分布着羌、藏、土家、汉等多个民族,尤其是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等地是羌族主要聚居区,北川也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涉及的23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包括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卡斯达温舞、羌族瓦尔俄足节。31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也不乏羌族艺人。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说,羌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不断发展中与兄弟民族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贡献,这些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多、层级高,拥有大禹的神话传说、丰富遗存以及长篇叙事诗、歌舞、刺绣、剪纸等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特色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说,羌族建筑很了不起,选址位置和地理环境很讲究,根据地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特别是耸立几十米高的砖木结构碉楼,建筑工艺技术十分神奇,不用垂线,完全凭借着工匠的眼睛和双手一层层堆砌上去,令人为之倾倒和惊叹。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然而,在这次地震灾害中,包括北川在内的很多地区的羌族文化遗产遭受了极大破坏。地震发生以来,这些曾经深入考察和研究过羌族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都深切关注着大地震带来的文化损失以及遗产传承受到的意想不到的阻断,当灾区重建开始全面规划之时,他们纷纷就如何抢救、保护这样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遗产建言献策。
专家们认为,积极开展羌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应尽快组织专业人员到灾区调查文化遗产现状。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说,在时间有限无法普查的情况下,应首先制定文物、民俗实物的抢救和收集名单作为参考,并对那里的传承人进行访问、录音录像,使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表示,可以考虑让研究机构、大学中的年轻学者甚至是在校学生加入学术考察团队,今后还可以开展灾害民俗学的学科研究,对地震发生前后的不同阶段开展的文化保护工作进行探讨。此外,很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兴建相关博物馆的建议。原四川省北川县文体局副局长罗胜利说,羌族人民使用的劳作工具、生活用品、艺术品以及救灾时部队、志愿者所使用的物品,均可作为文物收藏在羌族文化或地震博物馆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巫允明认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分割,在抢救和保护时应同时并举,可以选择在羌族文化浓郁、有房屋留存下来的地方建立活态博物馆,这样便可对羌族文化进行全方位展示。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说,应该进行不限于羌族文化的整体保护,在附近地区开展联合考察,收集多套文物,除放在地方博物馆外,还可以在其它省市组织展览。
据悉,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工作委员会已于座谈会当天成立,专家调研组和调查工作组将于近期赶赴灾区,对那里的羌族文化和灾区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受损情况开展深入调查与研究,并尽快制定出保护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