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也是对抗震救灾的有力捐助
http://www.cflac.org.cn   2008-05-30    作者:小作    来源:中国艺术报

    自四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立刻行动起来,一方面组织为灾区的赈灾义演,积极筹措救灾资金和物资;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慷慨解囊,在爱心捐款方面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而艺术家对灾区另一种形式的捐助——为抗震救灾创作文艺作品,现在也已经陆续展开。

    艺术作品产生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被埋在青川县木鱼镇地震废墟里的几个女孩坚信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一定会来救她们;一个幼儿园的小姑娘唱着儿歌被救出来……这些艺术作品在支持人们的信念,坚定人们的意志,抚慰人们的心灵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地震发生后,艺术家们纷纷行动起来,加紧创作作品,表达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歌颂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拿起了笔,他们为心中的悲情和激情激荡着,无数的诗句、画卷、旋律自然而然地从他们笔端流出,汇成根根丝带,将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摄影、电影、话剧、舞蹈、电视、文学等文艺工作者奔赴灾区一线,看到天府之国中的美丽家园一夜之间满目疮痍,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令人悲伤的时刻,让全世界都为灾区人民祈祷;看到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战士、志愿者以及受灾群众的英勇事迹,他们心中与灾区人民一样充满了感动和感激。他们搜集素材,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创作出铭记感动的作品、让历史铭记无数英雄的作品。在这一刻,所有艺术家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作品能出得更快些,能更早地为灾区人民带去关爱、激励和力量,展现中华民族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屈的精神。

    目前,音乐、摄影、美术等艺术作品已经陆续推出,而影视、话剧等门类的艺术创作则需要一定的周期,当抗震救灾已经告一段落时,这一题材的影视、话剧作品可能才能与观众见面。这时,这些作品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避免雷同,寻求突破的问题。在现今传媒社会,所有人都能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全面、详细的报道了解抗震救灾工作,感人的故事让再坚强的读者和观众都潸然泪下。影视、话剧作品如果仅仅给观众讲人们已经熟知的故事,恐怕难以达到最初新闻报道给人的震撼感觉,也不能满足观众彼时的需求。这时,更需要艺术家们尊重艺术规律,努力挖掘事件深处、事件后面的东西,以艺术家的目光有所观照,有所关注。艺术需要从感性出发,经过理性思考再次诉诸于感性,也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凸现其价值。作品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努力成为经典的艺术作品,让我们民族的精神通过艺术作品世代传扬。

    灾难涤荡我们的灵魂,艺术作品塑造民族的灵魂。我们热切期望出现越来越多的抗震救灾题材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