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前不久参加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举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著名摄影家东哈达立刻来了精神,兴奋地给记者回忆那些让他至今激动不已的一幕幕图景:在红军打响“四渡赤水”第一枪的贵州丙安古镇,听86岁的革命老人鲁春景讲战争年代的故事,给他全家四代几十口人拍摄全家福、赠送年画;冒着冬雨、踩着泥泞,背着相机、电脑、打印机等沉重的设备,走进深山中的苗寨,为群众拍照,与他们共舞;在重庆美新集团厂区为农民工兄弟办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摄影展”,让这些终日忙碌的劳动者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摄影展览;走进广厦重庆一建公司拍摄农民工的合唱表演,与他们一起高歌《团结就是力量》……“我是第一次参加‘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感觉相当愉快,收获也相当丰富。”东哈达这样总结自己的这次行程——不需更多的话语,他手中那一大摞下去时拍摄的题材多样、生动鲜活的的照片便是这句话最直观的注脚。
而在照片以外,东哈达感受到的更多,收获到的也更深:“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还是在基层,在人民群众之中。在与老百姓近距离的接触中,在和他们融洽的交流中,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特别真实!同时,看着老百姓拿到我们给他们拍摄的照片、赠送的年画时那么开心,对文化的渴求那么强烈,也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不小的冲击,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东哈达告诉记者,他们的“送欢乐”并没有因“下基层”行程的结束而结束。他们去的地方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旅游资源丰富,当地对开发旅游、发展经济充满了期待。旅游与摄影是并蒂盛开的花朵,许多旅游名胜因摄影名作而声名远播,同时许多摄影名作也自旅游名胜诞生。摄影家们此行中除了自己积极拍摄和宣传当地以外,还为当地摄影爱好者举办讲座,提高他们的摄影创作水平,鼓励他们都加入到宣传自己家乡的队伍中来。东哈达说,他们还计划与当地合作搞摄影大赛、大展,进一步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介这些地方的旅游,“利用自己的所长给当地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帮他们富起来,希望过上真正欢乐的生活。”
“搞艺术创作,是我们的职业责任;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切实承担起这些责任。”在采访中,东哈达谈到最多的就是“责任”两个字。这位出生于内蒙古大草原的蒙古族汉子,虽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但对蒙古民族的眷恋以及对那方水土难以割舍的情感,让他多年来始终把内蒙古作为惟一的创作题材,且常年不辍。在他的内蒙古题材摄影中,首先体现出的,也正是他对宣传自己家乡所肩负的责任。东哈达说,他自己没有接受过哪怕一小时的正规摄影培训,“1983年结婚时,有了第一台相机,一开始镜头对准的是自己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和周围的环境,自己拍,自己洗,慢慢就喜欢上了摄影。”后来,东哈达的一幅表现蒙古族民俗的作品《套马》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这让他非常振奋,于是他的镜头范围扩大到了自己的民族,拍蒙古习俗,拍草原风光,拍生存环境……他的作品艺术性和现实性结合,构图、色彩等都比较讲究,而且多以专题的形式呈现,“比如那达慕大会,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专题,而那达慕大会的三项核心内容摔跤、赛马和射箭,又可以各成专题,这样就能多角度全方位地阐释蒙古民族的民族精神。”2004年,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作为中法文化年活动的一部分,东哈达的个人摄影作品展《马背上的民族》隆重举办。在展览现场,许多艺术品收藏家和鉴赏家有意购买东哈达的摄影作品,都被其婉拒。他的理由简单而坚定:这个展览没有商业目的,只是想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内蒙古。
对东哈达来说,此次“送欢乐、下基层”之行还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去拍摄,那里的生态保护措施非常有力,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这让他特别激动,也让他特别欣喜。因为关注节能减排、关注生态建设,进行环保摄影创作,正是他目前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对于环境问题,东哈达很早已经开始关注,“我小的时候,周围到处都是花鸟虫鱼,环境很和谐。后来草原沙化现象日益严重,环境不断恶化变样。记得有一次我回老家,中途竟然迷路了,多走了十几里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我开始到处拍摄这方面的东西,试图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为此,东哈达去过恩格贝沙漠,也去过罗布泊、楼兰遗址等很多地方,对荒漠化问题有了更多的新认识,但也始终存有一些困惑。去年,他仔细阅读了联合国环境署2006年度环境问题报告后,这些困惑终于解除了:“应该从全球视野来看荒漠化问题,荒漠化不仅是过度放牧、滥垦滥伐造成的,也有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东哈达利用十余年的摄影素材,创作出了《21世纪全球面临的环境困惑》组照。在这组抽象摄影作品中,全球气候变暖、淡水危机、危险化学品、沙尘暴、噪声污染、核污染、艾滋病病毒等一些环境和社会问题,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进行了生动的阐释,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冲击力——东哈达也因这组照片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在他的办公室,东哈达给记者一副副讲解他的这组作品,讲解他所理解的“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充满理性,像一个科学家;充满深度,像一个社会学家;当然,时时处处都带着一个艺术家的气质,更带着他反复强调的责任感。“艺术也许不能直接解决这些问题,但从一点一滴做起,宣传环保观念,也是尽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