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下一代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如何博大精深和值得骄傲。这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推进新时期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戏剧,集传统文化之大成,堪称民族艺术的瑰宝。其演剧观念之独特,演出形式之精妙,蕴含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民族精神,也受到世界瞩目并享誉海外。然而,京剧在当下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从实践层面来看,京剧的演出市场趋于萎缩,京剧的受众梯队出现断层,最令人担忧的是京剧表演人才的质量在日趋下降。从理论层面来看,不论是近代还是当代,京剧的理论研究都尚未得到系统的梳理;而以西方现代戏剧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民族艺术研究的思维习惯,几乎占据着学术界的主流。因此,加强民族戏剧理论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去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并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此,首先我建议将京剧艺术列为小学、中学、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专项经费,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京剧通行教材,为京剧将来在国内外的推广打造标准载体。
其次,建议实施“戏曲研究人才百人工程”,发掘、构建一支理论队伍,整理、出版一批理论成果,同时设立专门的培训基地,为京剧将来在国内外的推广做好人才准备。
再次,建议将京剧艺术的海外推广与孔子学院有机挂钩,打破传统艺术“走出去”常存在的“一阵风”现象,实现教材、人才、学院、学员的有效衔接,进而实施中华文化艺术在海外社会中的充分浸润与扎根。
最后,建议加大公共文化投入,设立“传统文化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家确定的“传统文化日”当天,由各地文化系统组织传统文化艺术巡展、演出,同时剧场、博物馆等文化单位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我们坚信,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巨大凝聚力和独特创造力,必将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实现民族全面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和丰富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孙萍 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