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荣委员:评剧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
http://www.cflac.org.cn    2008-03-14    作者:孟祥宁    来源:中国文联网

    全国政协委员、“二度梅”获得者、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团长刘秀荣,师承新凤霞,深得新派真传。她的嗓音珠圆玉润、甜亮脆美;她的表演质朴自然、行腔气足神完;她刻画人物鲜活生动、感人至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多年来,为了评剧事业刘秀荣可谓倾尽全力。为了使评剧艺术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刘秀荣一方面不断演出新派传统剧目《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另一方面她还下大力气编演新创剧目。谈到评剧的振兴和发展,刘秀荣说,她的恩师新凤霞是一位革新派,老师给她最大的教益就是不要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

    在刘秀荣看来,创新是艺术的灵魂。她说,艺术生生不息的活力在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当创新的才思如奔突的地火喷薄而出时,艺术便会迸放出斑斓夺目的光彩。“我不愿年复一年地在舞台上重复自己,总是希望能够创作出一个主题新、故事新、表演新、唱腔新的好剧目,使自己在艺术上有一个突破。”她的代表作《胡风汉月》就是她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成果。

    创作《胡风汉月》,让刘秀荣备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这次创作,她首先力求在剧本上创新,并把创新建立在两个支点上:一是新主题。蔡文姬的故事几百年来在舞台上反复演绎,但主题不外乎离夫别子,舍家归汉。这次创作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蔡文姬与左贤王这两个不同民族优秀人物曲折跌宕的爱情故事,凸显民族团结、水乳交融的崭新意蕴,将这个传统的题材点石成金。二是新形式。这次根据剧情的需要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对评剧的表现形式进行大胆革新,广泛吸收话剧、越剧、黄梅戏、歌曲等姐妹艺术的精华,将其化入评剧的唱腔、表演、舞美之中,对传统评剧的行当和程式进行了大胆的突破。《胡风汉月》剧本出来后,将其搬上舞台又遇到很大困难。那年刘秀荣刚接任团长,团里经济拮据,没有资金。刘秀荣在全团演职员的支持下,搞起了单剧股份制运作,很快在团内团外筹集了一部分资金,敲响了开场的锣鼓。接着剧团又和石家庄市卷烟厂搞起文企联姻。

    气势恢宏、雄浑壮美的《胡风汉月》,为评剧舞台塑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才女蔡文姬形象,从而受到广大戏曲专家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更燃起了人们对评剧新的希望。很多观众是看了《胡风汉月》后才重新走进评剧剧场的。《胡风汉月》的一鸣惊人对于刘秀荣来说,并不是一个特例。她告诉记者,任何艺术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如果只停留在原先的剧目、水平上,不思进取,只有死路一条。

    文化部日前确定并公布了第二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五大类的551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秀荣被国家确定为评剧领域的传承人。

    “得知自己被确定为评剧传承人后,我非常高兴,这对我来说太有意义了。”刘秀荣高兴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但激动过后,留给她更多的则是责任。她由衷地说:“作为传承人,我有义务去寻找评剧艺术式微的原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符合评剧表演特色的原创剧本。我们应该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生活的原创剧目。”

    作为评剧传承人,刘秀荣还担忧的就是评剧艺术人才的匮乏。她说:“河北省乃至全国的高校很少开设评剧专业来培养评剧专业人才。这太令人遗憾了!”对此,刘秀荣早已经意识到,并竭尽所能地做一些培养工作。她收了部分弟子,在舞台上手把手地教她们。

    多年来,刘秀荣还始终坚持让评剧走向世界,把友谊带给世界。她在完成国内艺术活动的同时,还致力于对外友好文化交流,先后出访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或演出,或讲学,或教戏,为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作出了贡献。同时,她还是德国音乐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无论是精心创作新剧目,还是培养评剧人才,还是让评剧走出国门,刘秀荣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再创评剧艺术的辉煌。她说,她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可能多地让评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延续它的命脉,让中国的评剧在全世界赢得更多知音。

    (刘秀荣 全国政协委员、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团长)

  大会图片    更多>>
濮存昕委员接受采访
冯小刚委员接受采访
王次炤委员
陈醉委员
阎维文委员
文艺界代表委员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