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戏曲舞台上,陈智林的名字十分响亮,他一身三任,令人瞩目:作为“二度梅”获得者,他是川剧剧种的代表人物;作为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为振兴川剧、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呕心沥血;作为四川省的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不遗余力地为文艺体制改革、建设和谐社会鼓与呼。
“川剧是四川本土孕育出来的一个非常幽默风趣、有表现力的剧种,它是四川土地上发出来的声音,是四川的文人学士、厚重的巴蜀文化的艺术展示。川剧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和强悍的,我们到世界、到国内任何地方演出,都引起了共鸣。”陈智林对川剧很是自信。
陈智林曾先后主演《巴山秀才》、《托国入吴》、《八仙漂海》等几十出大小剧目,2002年被任命为四川省川剧院院长,到现在已经近6年了。值得关注的是,陈智林如今还坚持舞台演出,《变脸》、《巴山秀才》、《白蛇传》、《望娘滩》这几出川剧大戏不仅在各种艺术节上频频得奖,还引来各地演出商争相观摩,洽谈演出。这几年,四川省川剧院已经形成了剧目、演员、剧院等的品牌效应。作为演员,又是院长,陈智林也经历了从辉煌到平淡,到一个特殊时期不被人理解,再到今天逐渐复苏的过程。对此,陈智林说:“这些对我确立院团的发展是很好的积累。要想做一个好的院团管理者,就要丢掉任何概念,扔掉约束,潜心学习,认真钻研。这是很重要的前提。不能浮躁,不能为出成绩而出成绩,那样是绝对做不出作品的;要对每一笔落到我们身上的创作经费负责。”因为种种原因,川剧在前几年处于低谷,甚至连剧场都拆了。近年来,有人说四川省川剧院是“没有剧场的获奖大户”。陈智林说:“现在这些人能走到今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为戏剧事业的发展潜心创作,我对他们的评价是‘他们是这一时期承上启下的民族英雄’。除了可贵的精神,川剧的发展生存之道,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它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呢?靠的正是一代代做事情的人的努力。”
如果不做这些努力,川剧有没有可能就沉寂下去了呢?陈智林的答案很直接:“肯定就沉寂下去了。我经常讲现在这个事业不是不进则退,而是不进则毁。”陈智林在川剧院提倡三种心态,分别是感恩心、包容心和服务心。他解释道:“第一是感恩心,要感恩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还能够在自己最好的年纪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奋斗;第二是包容心,不为自己的生存而去太多扭曲自己,不看重得失;第三是服务心,用我们健康的心态,来服务于给我们提供生存空间的方方面面的人。”
谈到地方戏曲保护,陈智林认为除了感性上、理性上、环境上的支撑以外,真正的保护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量化方式,想切实可行的办法。川剧本身就是大众娱乐,眼下各种时尚娱乐方式都是传统戏曲的竞争对手。地方戏曲要创新、要发展、要赢得更多的观众,必须适应这个时代。为尊重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跨越地域局限,四川省川剧院这几年不断引进外来艺术表现方式,比如请话剧导演来排戏等等,逐渐形成了四川省川剧院独有的创作模式。陈智林说:“我们邀请了国家话剧院的查明哲导演来排《易胆大》,之前引进了深圳艺术学院的熊源伟排《都督夫人董竹君》、《巴山秀才》,谢平安来排《变脸》等。元素是最重要的,怎么整合这些元素,使它既是民族的、传统的,也是先进的、时尚的,怎么把传统戏剧在表达方式上加入先进、时尚的精神,通过形式来进行转换,这是我们现在需要探索的。川剧到今天,不是要求我们在口头上进行保护,更需要业内人士找到它身上美的东西。要谈振兴,首先要激活我们自己的热忱和能量,从内部做起。说实话,这几年是剧院最困难的时期,我们没有剧场,没有基本排练的设施,能年年推出川剧精品,年年在全国形成川剧的效应,实在是川剧本身带给了我们能量。从《巴山秀才》到《易胆大》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从一点一点地投石问路,到一石激起千层浪,逐渐摸索出我们现在的创作模式。”这种创作模式还在继续,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是今年陈智林在计划实施中的新戏,他对此也非常期待。陈智林说:“第一次阅读《尘埃落定》,就有很强烈的愿望,希望将它搬上川剧舞台。这部作品经历了从电视剧再到舞台剧的过程,最终能够将四川本土的故事用川剧的形式来讲述,这也算是一个轮回之后的尘埃落定吧。”
(陈智林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川剧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