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除原来的节假日外,人们将享受清明、端午、中秋等增设的国家法定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应该怎样过,如何利用传统节日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王习三提出——过好传统节日 传承民族精神
本报记者 余宁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进入,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现在很多人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中国传统节日显得很冷淡,甚至忽略或者忘记了很多传统节日。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往往被元宵、粽子、月饼等食品所代表,对于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传递出的民族精神,大家却知之甚少。”王习三委员的一席话,表达了他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关注。
王习三认为,传统节日内涵深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特定时间的集中体现。把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显示出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利用好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传递民族精神。首先,要在全社会对传统节日进行宣传,让人们了解传统节日,引导人们重视传统节日。其次,应该挖掘节日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有层次地举办相应的文艺活动,如举办关于节日的演出、展览等,还应举办学术活动,研讨如何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相结合。而举办文化活动的目的是要弘扬节日文化,不能让传统节日流于形式。我小的时候,每年都要和家人去逛厂甸庙会,那里散发出的传统文化气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很喜欢关公像等民俗工艺品,还买回来摆在家里。同时,通过家长讲述关公的故事,自己也明白了一个人要勇敢、忠义。现在,过传统节日,就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中。”
王习三认为,过传统节日,农村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点。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有一些农村的文化生活很单调,农民的业余生活就是打扑克、打麻将。而对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凝聚。王习三呼吁,在传统节日期间,也要在农村积极地举办文化活动,号召农民踊跃参加,让传统文化在农村有效传承,这样也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保护。
王习三建议,过传统节日时应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国家和政府应大力支持,加大投入。可以允许某些环节进行商业运作,但节日文化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公益性的,这部分需要国家支持。政府也应该引导、鼓励和支持各层次的团体举办关于节日的文化活动,形成整体、全面的节庆氛围。
此外,王习三强调,在传统节日里,弘扬中华文化非常有必要,但是不应只局限在节日这段时间里,不能为过节日而过节日,而应该把对节日文化的弘扬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延伸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让每个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因子,从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民族凝聚力,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认为——传统节日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邱振刚
按照新节假日方案,4月4日我们就将迎来第一个“新”假日——清明节。冯骥才委员多年前就建议把清明、端午、中秋三个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同时除夕放假,而他的建议最后也被《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所采纳。
记者:您很早就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当时是如何考虑的?
冯骥才: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最近十几年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氛围越来越淡薄,很多人更乐于过洋节。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老百姓一年生活当中的高潮,也是很多民俗的集中体现,这些民俗都是经过了一两千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一代一代人不断创造、不断积累起来的。实际上我们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个性,把文化传统传承下去,也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节日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怎样保护好,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调整放假时间。民国初年,在历法上我们开始从农历改为公历,从那时起春节的假日就从初一开始,其实这对我们春节的文化传统是非常大的伤害。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有着回家过年的传统。用法定假日来过传统节日,体现了对传统民俗的尊重。节日和假日不一样,假日是公民的福利,也是权利。而每一个节日都有着特定的内涵,比如国庆节是一个国家纪念自己诞辰的日子。所以,节日寄托着我们的情怀,但是如果不放假,我们的风俗、情怀就失去了载体,节日实际上就等于没有了,慢慢地,人们就会把节日淡忘。清明节的传统是要扫墓,还要踏青,如果不放假,怎么扫墓、踏青呢?传统节日有各自的习俗,如果没有假期,习俗就没法进行。节日是需要时间和空间来体现的。
记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过这几个节日呢?
冯骥才:清明节,中国民协要在清明节的发源地山西介休,举行节日文化的采风和论坛,届时电视媒体会有现场直播;端午节,中国民协还要在湖南的汨罗,也就是屈原沉江的地方,举行端午文化节和文化论坛;中秋节的安排还在讨论。在清明节,我们还应该有对公共人物的公祭和对本家庭祖先的私祭,另外,踏青、插柳、蹴鞠、打秋千也是清明节日习俗很重要的内容。我曾在韩国观摩江陵端午祭的景象,场面很让我感动,人们自动集会,还进行很多民俗表演。所以,过节时还是要强调节日的文化内涵。
记者:我们国家还有其他传统节日,我们应该怎样去体现这些节日的内涵呢?
冯骥才:目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已经有31个,在这里面以汉族为主的节日,或者是多民族一起过的节日一共是6个,有已经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春节、中秋、端午、清明,另外还有七夕和重阳。重阳节本身有敬老、登高的传统,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主要是妇女的节日。我记得小时候就有这样的习俗,女孩子在七夕这天早上,把一根针轻轻放在家里水缸的水面,利用沉静了一夜的水在表面形成的张力把针托起来。应该把这两个节日的氛围、传统也继承下来,这些节日同样要好好过。
全国人大代表陶思炎呼吁——让传统节日“活”起来
本报记者 彭宽
“今年把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是对传统文化重视的一种表现,从法律的层面把这些传统节日固定下来,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如何把这些传统节日过好,让它不仅是一个休息的假日,而且是一个富于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符合我们的初衷,这还需要好好地思考。”“两会”期间,陶思炎代表向记者谈起了他对如何过好传统节假日的思考。
陶思炎认为,传统节日都是民俗节日,本身是在民间自发形成和传承的一种文化传统,确定为法定节假日以后,怎么过节,国家不太可能会统一地进行布置安排。他比较倾向以地方为主,结合自身的节日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起来。陶思炎告诉记者,据他本人了解,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始为过节进行准备了。比如很快就要到的清明节,山西准备召开一个有关清明节传统文化的高层论坛,进行学术研讨和考察活动;江苏南京准备在民族传统文化气息很浓的夫子庙,结合秦淮河的灯船民俗文化和已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灯彩文化,打造清明节的文化活动。
陶思炎认为,利用传统节日组织文化活动值得鼓励,也符合传统风俗。他说,在古代清明除了扫墓,还有踏青的活动,走到郊外乡野之间,实际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一种春游活动。所以利用清明节,把祭祖活动和旅游、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是可行的。同时,他还鼓励这些文化活动进行创新。他举例说,南京设想清明节时在秦淮河上组织放灯活动,除了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还可以寄托生者的愿望,比如祈求健康、祈求事业有成,搞一些娱乐性的活动,使其成为现代旅游文化的一个项目。这就是一种大胆的延伸,是可以尝试的。陶思炎认为,这对扎灯的民间艺人群体和民间灯彩工艺也是一种保护。至于灯的颜色、灯的样式等细节,可以慢慢考虑和研究,借助民俗专家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他说,怎样把传统的民俗节日活跃起来、充实起来,成为现代市民生活的一个部分,成为他们可以参与的一个活动项目,有关方面应该有所考虑。他告诉记者,江苏现在也在策划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活动,计划分别在扬州、苏州等几个城市进行,有比赛、表演、学术研讨等内容。他衷心希望全国各地能够逐渐策划出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传统的民俗节日变得更加丰富,使老百姓真正体会到节日的气氛。
同时,陶思炎还大力呼吁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力度,呼吁通过图书馆、学校、出版社等单位以各种方式让青少年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他认为,可以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包括动漫、游戏等,在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中普及知识,增加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