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懿洲代表。中国文联网 丁薇 摄
26岁就能当上全国人大代表,对于姚懿洲来说,绝对是一种荣耀。姚懿洲并不否认获知自己当上全国人大代表之后的那种兴奋,但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真诚地说:“在体味荣耀的同时,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我要对得起大家对我的信任。”
无论姚懿洲身在何处,只要手中的箫笛响起,他总会沉醉其中。出生在箫笛之乡——玉屏的姚懿洲从小就迷上了那悠远、恬静的声音,而箫笛的美,留在他记忆深处的是县城花园里一个仙女吹笛子的雕塑,那仙女的婀娜姿态让他流连忘返,于是,他也期望能拥有一支笛子,吹出美妙的音符。14岁那年,他拿到了第一支属于自己的笛子。当姚懿洲吹响它的时候,笛子发出的声音仿佛激活了他沉睡已久的音乐细胞,那时姚懿洲才知道自己再也放不下它了,一有空就拿起笛子独自吹奏起来。他说,他吹笛子都是自学的,不懂的时候就自己翻翻书本。但在同龄人中他总是学得最快的一个。高中毕业后,姚懿洲报考了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修竹笛专业,4年的大学生活让他的吹奏水平更加专业,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2004年毕业后,按照学校的规定,姚懿洲是有机会分配到当地的高中或初中当音乐老师的,但他却毅然放弃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而走进了已经陷入困境的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厂,成为这个厂成立以来入厂的第一位大学本科毕业生。当身边朋友为此感到费解的时候,他的心里却早已有了打算。玉屏,群山叠岭、河流纵横,一片翠绿如玉,更有中国箫笛之乡的美称。玉屏箫笛也是与贵州茅台酒齐名的“贵州三宝”之一。姚懿洲从小在这里听着笛声长大,对箫笛的热爱使他确信,玉屏这块孕育他成长的土地,就是能让他日夜与箫笛为伴,魂牵梦萦的地方。尽管箫笛厂境况不佳,但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玉屏箫笛迄今为止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从选料到制作都十分讲究。只有用玉屏当地生长的竹子制作出来的箫笛才称得上精美、细腻。管身的古铜色彩伴之刻在其上的各种图案、诗词使箫笛更显得古朴典雅。玉屏箫笛作为一种传统民族乐器和精美工艺品的结合体,一定会像国酒茅台一样向世界绽放出它的光彩。”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姚懿洲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只要是和箫笛有关的事情都会深深地吸引他。姚懿洲说,厂里生产的箫笛全部是手工制作的,其中包含了微刻、浮雕、阳刻、阴刻等多种制作工艺,精美绝伦,令人赞叹。“我虽然不会雕刻,但我在厂里主要负责的是箫笛的鉴定和调节音准的工作,这是判断箫笛好坏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工作之余,姚懿洲还经常参加玉屏县组织的下乡表演,毕竟他在学校主要是学吹奏的。“和城市里的人相比我更喜欢为村寨里的农民吹笛子,他们很朴实,很真诚。有一次我下乡为农民表演,他们每个人都听得很认真,没有窃窃私语,演出结束后乡亲们不但给予了我热烈的掌声,还送给了我很大一束从山上采来的很特别的鲜花,也许它比不上香水百合那样动人,但在这些花的背后让我看到了一颗颗善良、真诚的心。”姚懿洲这样回忆他的一次演出经历,而这些经历也让他更加眷恋这片热土。
短短4年时间,姚懿洲在虚心向厂里的老技师们学习技艺的同时,还与同事合作开拓市场,扩大竹林基地,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仍然乐此不疲。工作不到3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玉屏县箫笛厂的副厂长。这4年的工作经验让姚懿洲感触良多。为了能够胜任工厂的工作,他报名参加了管理、财务、销售等学习班补充知识。而姚懿洲的加入也给这个厂子注入了鲜活的元素。姚懿洲在做音准调节时发现,箫笛有些地方需要改进,在他的提议下,箫笛音孔的位置和选材的方法都做了新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现代音乐的需要。有了姚懿洲的参与,玉屏箫笛厂的网上销售工作也开始渐渐步入正轨。这也正是“80后”青年思维活跃、奋发进取的体现。
近一段时间以来,姚懿洲一直在思考玉屏箫笛今后的发展问题。他说,中国很多古老的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内涵,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临失传、萎缩的困境。玉屏箫笛,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是典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乐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箫笛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形势也日趋严峻。
目前,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和其他古老的传统技艺一样面临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境地。这尤其让姚懿洲感到担忧。他说,如再不对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进行抢救、保护,这项特色手工技艺很快就会在世间绝迹。在姚懿洲看来,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让箫笛厂快速发展壮大成了他的主要职责。而这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也给了他一个充分宣传箫笛的机会。他说,我要向全国、向世界宣传箫笛,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投身传统文化产业同样能有新作为、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