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在三大理念中,“人文奥运”的内涵最为丰富和复杂,同时也是最能表现中国特色之处。本文就人文奥运的宗旨、内涵等问题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人文奥运的宗旨
办好人文奥运,必须确定其宗旨。人文奥运的宗旨应该是开拓创新、不落俗套,弘扬全人类共有的、高尚的人文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人,让各国人民认识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
首先要大力宣传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人认为,“人文”一词是一个舶来品,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中,就不乏人文精神的因素,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就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一些著名学者总结认为,儒学的人文精神包括忧患精神(忧国忧民意识)、乐道精神(以寻求获得真理、理论、学说或技艺而快乐的意识)、和合精神(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本精神(以人为根本的意识)、笃行精神(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理想价值实现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必须吸收当代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丰富发展中国的人文精神,以适应当代世界。
其次要弘扬全人类共有的、高尚的人文精神,主要是以象征形式表现全人类共有的基本人性,即各国人民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和平、互爱、互助的人文精神;宣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没有上下之别、高低之分,反对强权政治,反对霸权主义;提倡理性主义,反对恐怖主义。
历史上每一届奥运会的主办国都努力表现本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人文精神。因此,2008年人文奥运的重点是表现具有民族性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文精神。近代以来,中外文化虽有接触,但多限于部分城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但交流面仍较狭小,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多是一知半解。相互不熟悉就会产生矛盾和误会,甚至可能会发生冲突。只有彼此了解,才能相互理解和尊重。因此,要充分利用奥运会这一契机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一直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衰落,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逐步缩小,而西方文化的辐射范围日益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开始扩大。许多国家把中文列为大专院校学习的主要外语之一,并对中国文化发生浓厚兴趣。中西文化是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21世纪,中西两种文化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不是中国文化西方化,也不是西方文化中国化。我们既要努力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要主动地向外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使中外文化双向传播,良性互动,取长补短,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并行发展。
借奥运之机传播中国文化
利用奥运会的机会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层面的作用和影响,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世界,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中国主流文化意识淡漠,认为中国只有普及英文,才能与西方接轨和融入世界。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中国人既要学习英文和西方文化,同时也要想方设法让外国人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内涵,增强对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使中国文化继续保持作为世界主流文化的实力和地位,这才是中华文化所应追求的最高目标。提升中国主流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维护人类文明的平衡与健康发展,有助于维持当代世界的文化多元化局面。如果只重视学习西方的语言和文化,而不注重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中国文化可能转向衰落,逐步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因此,在奥运会期间可以通过在奥运村举办免费汉语学习班,辅导自愿学习汉语的外国运动员学一些简单的汉语,免费开办气功、太极拳等学习班,让外国运动员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开幕式和闭幕式时采用象征形式展现独特的人文内涵,通过这些途径展示中国文化精神。
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应开拓创新,不落俗套,应充分表现中国文化的深层次部分。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包括:和平、发展、平等、互助、互爱等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人性;中国人求稳定、求平安、求大同的心理特征;中国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追求均衡和谐、持中不偏的中庸精神,宽容、谦虚、与人为善、互助互爱、和睦相处的民族特性;中国文明的世代绵延、持续不断;中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这些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都可以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让世界人民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文化。
“新北京,新奥运”是北京申办奥运的口号。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好的一届奥运会,是北京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办好奥运,不仅仅是北京市政府的大事,而且也是全国人民的大事。只有群策群力,才有可能真正把2008年奥运会办得圆满和成功。
(何星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