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向南8公里,有一座山名叫九龙山,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主建范围就在那里。中华文化标志城拟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造价超过300亿元。有专家认为,(曲阜)中华文化标志城可作为我国的文化副都,承担部分中华文化家园的功能。(3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
不过,再宏大的文化主题,也必须放在现实的制度中去考量;再理想化的规划项目,也得经过民意的追问。这一点,不会因为它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改变,不会因为专家、学者的齐声叫好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它所承载的神圣使命而改变。在公共决策的话语权分配中,民意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早在去年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已向山东省下发了《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有关意见的通知》。按照这一《通知》,标志城项目将分两步实施。而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标志城新闻发布会,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省长姜大明亲赴北京出席,则足以显示这个项目非同一般的分量;在此期间,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阐述标志城的文化价值,提出具体规划方案,种种迹象表明:标志城已经处于“进行时”。
缺了点什么?缺了公众的广泛参与,缺了决策的公开和透明。事实上,对标志城的建设,一直就存在争议。新浪网的民意调查显示,高达67%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弘扬民族精神不等于大兴土木”。这固然不能成为反驳标志城建设的有力理由,但至少,公共决策不能绕开这些声音而独行。按现有规划,资金筹措方针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也就是说300亿元的预算开支,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从公共财政支取。对此,每一个纳税人都有权利问一句:经过我同意了吗?
很多时候,民众与政府的想法并不背离,草根也愿意相信精英们更有远见,但必要的博弈程序不可少,因为它意味着对权利的尊重,意味着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性。我期待有代表或委员能就此事提出提案和议案,在两会上议一议,300亿元的项目,绝不是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