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戎装的叶少兰委员,在文艺24组的讨论会上很显眼。66岁的他,身板依然笔直。谈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个称号,他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叶少兰下意识地整了整军装:“传统文化遗产是民族之根、之本。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先要继承传统,之后才能创新。把京剧这一国粹传给后人,这是我们的职责,不仅要做,而且要负责地做好。”
叶少兰出身梨园世家,7岁学艺,历经艰难却从未放弃。“文革”时,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每天干的全是重体力活。但不管多累,下了工之后,他都要拖着疲惫的身躯,步行几里路,躲到山沟里去偷偷练功。就这样,他一直坚持了下来。“深入人心的东西不会被抹灭。”这是其父、京剧名家、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对他说的。正是这句话,在叶少兰人生最艰难的时候给了他力量。
回顾60年的从艺经历,叶少兰说,父辈传承给我们的不仅是京剧的表演技艺,更是一种信念,一种不骄不躁、脚踏实地的精神。他第一次扮演“英俊小生”是与杜近芳联手的《谢瑶环》,年已36岁。有人说他是一鸣惊人,但叶少兰说,这得益于执著的信念。如果不是这种信念,当年他就不会在逆境中坚持练功,也就没有日后的辉煌。“要做明白的演员,不做糊涂的戏匠。”这是他对学生们的要求。明白什么?就是京剧艺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叶少兰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京剧队一级演员。京剧叶派小生传人,首届戏剧“梅花奖”得主。1988年与李长春合作演出《壮别》一剧反响很大。恢复演出了“叶派”京剧《吕布与貂禅》、《罗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