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建设让基层享受文化生活的欢乐
——写在新一年“文化下乡”开始之际
http://www.cflac.org.cn  2007-01-08  作者:李韵  来源:中国文联网
 

1月3日,河北唐山市来了一批人们熟悉的“客人”。他们是久负盛名的艺术家,是活跃在一线的著名演员——刘兰芳、姜昆、郁钧剑、殷秀梅、宋祖英、戴玉强、阎维文、杨丽萍、山翀等,还有舞蹈《千手观音》的十几位聋哑演员。唐山,是中国文联2007年“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的第一站。

199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14个部委联合发起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10年迄今,以内容的娱乐性、艺术性和群众参与的广泛性而受到基层群众欢迎的“文化下乡”活动,从未中断过。从文化部、中国文联到地方部门,从国家院团到民间剧团,各种层次的文化下基层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成为一项常年工作,又在每年元旦、春节前后达到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各级文化部门组织的送戏送演出达800多万场,各级新闻出版部门共送书8.42亿册,各级广电部门送电影3258万多场,对于繁荣基层文化、服务基层群众、促进基层文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百花回报沃土 艺术扎根人民

自“文化下乡”活动启动以来,记者跟随文艺家们一起,挨过塞外高原的严寒,淋过西南山区的暴雨,吹过黄土高坡的狂风,晒过青藏高原的骄阳,趟过齐腰深的荒草,踩过没脚面的泥坑。亲眼见证了艺术家们在节假日里把欢乐送到最需要他们的素不相识的群众面前;也多次听到艺术家们因无法回家团聚而在电话中向家人致歉。

2006年8月3日,在江西兴国发生的一幕让记者终生难忘:战友文工团正在当地演出《长征组歌》,大雨突降,十几位观众自发跑上舞台,撑起雨伞为演员们挡雨,全然不顾自己浑身湿透。当一把把红的、蓝的、五颜六色的伞在舞台上绽放开来时,台下的掌声潮水般响起。大雨接天扯地般下着,演出仍在继续。舞台上,《长征组歌》的经典旋律伴着雨水洒向几千位现场观众;舞台下,尽管透过雨幕除了指挥的背影已全然看不见了演员,但没有一个观众退场,他们仍和着《长征组歌》的音乐,在雨中用力挥舞着大大小小的红旗……

艺术属于人民,艺术也只有在人民大众中才能焕发生机。正如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所说:“如果说艺术家是百花,那么给予他们营养的沃土就是群众。百花盛开之时,一定不能忘记沃土的恩情,艺术家下基层就是对群众的回报。”在“百花报沃土,艺术献人民”的口号下,仅2006年“两节”期间,中国文联就组织文艺工作者700多人次,分成15个小分队,深入河南、江西、陕西、河北等11个省、区、市,举办慰问演出、艺术展览、电影展映、赠送书画春联、捐建希望小学等70余场次。48天的集中活动,覆盖区域大部分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受灾地区,约100万基层群众直接受益。

同年4月,中国文联又拉开“聚焦新农村,文艺为人民”系列活动的帷幕,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和农闲集市,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送到他们面前,让最基层的民众切实感受到艺术家与他们心连心。

为人民送去欢乐 在人民中充实自我

年节期间是演员最忙碌的时候,尤其是当红的明星们,各种酬劳丰厚的演出一个接一个。但是随着“文化下乡”活动的逐年推进,越来越多的“大腕儿”走上了“两节”期间“文化下乡”的舞台,义务为基层群众献艺。

不仅是中青年艺术家,一些德高望众的老艺术家也主动请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亲率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钻煤井,进病房,把戏送到一线,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几乎参加过中国曲协的所有下基层演出;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不顾年事已高,多次找到有关部门要求参加“文化下乡”;快板界老将张志宽听说下基层踊跃报名;“书画进万家”活动中,总有几位银发老者现场挥毫……

“文化下乡”不仅仅给基层民众带来了欢乐,也使文艺家获得了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开辟了深入生活丰富创作的新渠道。著名快板演员张保和深谙此道,他的包里总是装着一个本子,里面记的全是平日里听来的“闪光”词句。他说,下到基层,只要留心就能发现,百姓不经意间说出来的话,是那么生动鲜活,记下来,用在作品中就是最出彩的部分。

著名演员濮存昕说出了艺术家们的心声:“当我走上田间地头、军旅厂矿,走进老百姓中间,为基层百姓演出时,会纯净我的艺术观,会使自己的艺术更具有生命力!因为我会在与基层群众的交往接触中不断汲取新的艺术营养,充实自己的思想,提高艺术修养。”

欢乐送到家门 文化种在民间

花开花落一年年,“文化下乡”已走过11年的风雨路程。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文化下乡”也在不断地发展:从形式单一到花样繁多,从大张旗鼓到轻车简从,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若干年前,一位县领导曾向记者大倒苦水:一些下基层的演出,如果是群星荟萃,出场费必然不菲,且不说接待费用,光搭一个舞台少则万元,多则十几万。

现如今,中国文联的艺术家们说,我们的文化下乡“不惊官、不扰民、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不做表面文章”。这“四不”说到做到!他们不需要当地干部招待,也不要当地花钱搭台,而是把演员分成若干小分队,下到田间炕头、车间码头、兵营哨卡,只要有观众,哪怕只有几个人,演员都是全力以赴,献上最拿手的节目。

记者清楚地记得,2005年4月27日上午,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献县本斋东村村民马珍的家里欢声笑语一片。当天,中国曲艺家协会“送欢乐”小分队在村里的小学演出,听说有几位老人行动不便,没法来到演出现场,刘兰芳、姜昆、戴志诚、耿莲凤便专程到家里为他们表演。刘兰芳的评书、耿莲凤的歌曲、姜昆和戴志诚的相声,节目个个精彩。8位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屋里笑声、掌声不断。闻讯赶来的村民,很快就将不大的屋子挤得满满的,他们踮着脚、抻着脖、探着头、竖着耳朵、瞪着眼睛,生怕漏掉精彩瞬间,开心的笑容在他们脸上长时间地洋溢着。这样的小分队演出,一块空地,一个土台,演员就能演起来,无须当地耗费资金,如此高水准、零投入的演出,怎能不大受欢迎?老百姓说,这才是真正的“送欢乐”!

与此同时,文艺家们也从老百姓对文化的饥渴中认识到,不仅要“送文化”还要“种文化”。于是他们开始挖掘、扶持有特色的当地文化,提升乡土文化的品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专家长期活跃在广大乡村,协助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积极开发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在广大农村扶植了一大批民间艺人和特色农村文化,培育了不走的农民文艺队伍。2006年,民协在河北和广东分别组织举办了“吹歌”展演和“飘色”大赛,还建设了一批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农村基层文艺活动示范基地,命名了“马戏之乡”、“魔术之乡”等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发挥专业文艺工作者的示范辅导作用,培训农村基层未来文艺人才,是中国文联“种文化”的另一个措施。艺术家们开展了西部贫困地区儿童美术课普及推广活动,举办了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教师培训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还发起了扶助西部地区少年文艺人才的大型公益活动“朝霞工程”,从藏、新、蒙、桂、宁、青、滇、黔等14个省市自治区挑选了2000名7-15岁的儿童,为每个孩子提供6000元的基础教育和艺术培训经费。

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当看到从十里八乡远道赶来的乡亲顶着烈日、冒着大雨观看演出的时候,当看到曾经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胸前挂满勋章的老红军、老劳模坐在台下的时候,当看到孩子们手捧新书如获至宝的时候,当看到基层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的时候,文艺家们说,苦也好,累也好,基层群众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