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花:越剧舞台上的“阳刚男儿”
初识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演员吴凤花时,最吸引我的,是她舞台上的英姿飒爽,久了,更为她对艺术的执着所感动。从《陆文龙》、《吴王悲歌》到《马龙将军》、《越王勾践》,吴凤花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自己的艺术人生。作为十七大代表,吴凤花感到责任重大,她说:“作为一名艺龄不是很长,又是来自基层的演员,能够得到这样的荣誉感到很开心,但是也有很大压力,希望自己能够尽到代表的义务,履行好代表的职能,真正解决一些关系民生和艺术发展的问题。”
“演员的成长很多来自实践,是剧团给了我一个成长的空间,应该说我是很幸运的!”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20年,吴凤花从豆蔻年华走向了风华正茂,艺术上也日趋成熟,并集梅花奖和白玉兰奖两项殊荣于一身。能够取得如此的艺术成就,是因为吴凤花从不放弃每一次能够提高的机会。2003年“东方戏剧之星”的专场演出筹划之初,吴凤花除了注重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外,更希望能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凤花观摩了重庆京剧团著名小生朱福侠演出的《周仁哭坟》。精彩的表演让吴凤花感觉很震撼。通过老师引见与朱福侠相识,这位著名的“川派小生”丝毫没有门第之见,对她尽心指导。根据专场演出的需要,吴凤花对剧本进行整理,简化人物、精炼剧情、突出重点,把原本有众多人物出场的折子戏改成了一段26分钟的个人演出。又根据绍兴小百花的艺术特点,在形体动作上进行了新的编排,从水袖韵律的掌握、念白气口的运用都十分讲究。在揣摸朱福侠的表演同时,她还观摩了福建闽剧小生陈洪翔表演的《周仁哭坟》,从中汲取养分。经过细心的准备,《周仁哭坟》终于上演,舞台上,长袖似雪;舞台下,掌声雷动,吴凤花的精彩表演又一次征服了观众。
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一直是吴凤花所坚持的。除了注重兄弟剧种间的相互学习,吴凤花还希望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她说:“我想加大力度提高理论文化修养,有文化积累,会更有利于将来的艺术创作,能够真正把艺术升华到一个高度。”
在不断学习的同时,吴凤花在表演上也不断创新,近年来吴凤花塑造的舞台人物中,《马龙将军》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该剧在服装设计上舍弃了原有的水袖,表演上减少了一些传统的、程式化的动作,尽可能将人物内心世界外化。“我对这个人物的形体塑造相对比较满意。虽然不是很成熟,但是在题材的拓展方面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近几年,越剧出现了很多非常有特色的剧目,比如极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新戏《藏书之家》、《孔乙己》,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阿育王》等,都为越剧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这些作品保持了越剧的特色,又融入了时代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的青年观众。对于这些变化,吴凤花表示赞同:“越剧需要新鲜的血液。在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会加入时尚元素,希望与时代同步,吸引更多青年观众的目光。从长远发展看,吸引新的、年轻的观众是大势所趋,但是并不等于要放弃老观众,老观众们也很关注我们的成长,观众大都抱着支持、鼓励的态度,这让人很感动。”
除了融入新元素外,吴凤花认为,突出地方人文特色也是越剧发展需注意的一个方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一直很注重对具有地方人文特色的人物、故事进行挖掘。从建团之初的《醉公主》到《吴王悲歌》、《越王勾践》,剧中的人物、故事无不与古越吴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绍兴,人们一直都很推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坚持不懈的精神,吴凤花也是如此。在1994年中国小百花艺术节上,吴凤花就凭借《吴王悲歌》获得汇演金奖。2005年,吴凤花演绎的《越王勾践》,更进一步奠定了她“阳刚男儿”的形象定位。与10年前的表演以模仿为主相比,这次吴凤花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灵感都会与导演、作曲进行交流,从形体设计到唱腔谈自己个人的想法,达成共识,再进行加工,尽可能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在排戏的过程中,不光自己演好戏,也要带动一批人,”这是吴凤花常说的一句话。她认为,搞好“传帮带”是自己的责任。“平时很多年轻演员的演出机会少,所以要尽量给他们登台实践的机会,最大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长。”经过20年的发展,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已颇具规模,硬件设施也相当完善,政府也在资金上给予很大的支持。尽管如此,剧团依旧面临人才流失的窘境。谈到这些,吴凤花显得忧心忡忡:“绍兴作为一个中型城市,与大城市比较起来有无法改变的地域差异,在留住人才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从体制方面多进行一些思考,这方面,地方政府也正在积极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不仅仅是表演人才缺乏,现在主创人员也开始老龄化,很多大导演、名编剧创作精力减退,培养新生的创作人才尤为重要。另外,创新机制,创新体制,也是剧团的生存之道。”
2005年,吴凤花创立的越剧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正是她在文化体制改革上进行的新尝试。但由于事务繁忙,牵扯了较多的精力,吴凤花的工作室一直没能真正运作起来。直到2006年与单仰萍合作演出《虞美人》,才真正踏出第一步。合作的过程中,吴凤花学到了更多,她认识到,真正踏入市场,在经济大潮中寻求生存之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演出质量到市场营销,结合新闻媒介的宣传和支持,都是一个剧目成功推出的因素。“这次的合作无疑为今后工作室的运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然,很多成功的例子只能借鉴,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存在诸多诸如观众需求差异、地方差异、城市文化背景差异。但是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使工作室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强强联合演出的《虞美人》使吴凤花所获得的远不止灵活文化体制带来的新鲜感和演出成功的成就感与喜悦心情,更多的是感受到作为一名越剧从业人员强烈的使命感:“一出戏唱响一个剧种、推出一批演员的现象是有的,像昆曲《十五贯》,甬剧《典妻》。但是,一个剧种要真正壮大,靠一个戏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创作的空间与表现手段也更加丰富,但真正的精品需要去磨练、雕琢,要经历千锤百炼。越剧不但要出精品,更要多出精品,创新与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