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价值体系作为行动指南。所谓价值,浅白地说,也可称之为尺度。它是衡量和辨别是非、美丑、利弊、优劣的一杆标尺。而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设计社会政治生活模式的标尺,支撑社会政治生活大厦的精神梁柱。
一个国家的力量可以分为硬力量和软力量两个部分。硬力量包括经济力、科学力、军事力等物质性因素。软力量包括政治力、文教力和外交力等非物质性因素;而政治力又主要指国家体制、政府素质以及核心价值体系诸方面的综合能力。为了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以把握和利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崇高历史使命,及时提出加强价值体系建设,就显得非常明智,极为重要!抓经济发展可以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些尖锐矛盾和实际问题,抓价值体系建设可以为社会发展增添动力,并化风险于无形,两者不可偏废。
令人鼓舞的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深刻阐明了这一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四个方面相互作用,融合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灯塔,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加强软力量建设的基本依据。我们既不能用西方价值观念动摇这一价值体系,也不能用传统价值观念取代这一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一经确定之后,就应该在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实践活动中发挥导向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是要解决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问题。信仰是人们在对价值的终极追求中形成的精神生活的模式。指导思想被疏忽或淡化,社会实践活动就会偏离方向;理想信仰模糊或动摇,人就会茫茫然精神失重。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于所有制的多元化,导致了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群体的多样化,也导致了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浪潮裹挟着西方价值观念输入,更加剧了人们认识的歧异。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更需要精心维护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使执政党的政治理念成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接受的价值和信念,成为社会不同群体对现阶段社会规律的集体认知。
和谐社会是多元并存、和而不同的社会,是博大包容、尊重差异的社会。对于西方文化——包括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优秀和合理的部分,我们同样需要大胆摄取,为我所用。但在多元并存的政治思想格局中,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价值观统领其他多元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有榜样,行有遵循。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弱化和革命信念的缺乏,思想文化界有一种消解神圣、亵渎经典、重塑英雄人物的不良倾向。在“去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的旗号下,有些被革命领袖给予崇高评价的作家被世俗化,妖魔化,甚至被推到了共产主义文化的对立面。网络上“恶搞”英雄人物的情况更为严重。比如,董存瑞炸碉堡被说成是被两面胶黏住脱了不了身,黄继光被写成一不留神摔进了枪眼,雷锋牺牲被解释为做好事太多劳累而死,甚至安排红岩烈士江姐跟叛徒甫志高谈情说爱。以上种种,成为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学术版”和“娱乐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消蚀剂,值得我们警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