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经历,使我们过去对国力较量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然而,当我国的军事自卫能力全面加强、经济实力快速发展之后,人们越来越发现,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产生了文化上的不安全感——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忧虑。中国文化实力的落后,与经济大国的地位不匹配,不是因为中国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而在于我们未能将弘扬中华文化,放到提升国家形象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层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呼唤并催促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强。
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连绵永续,熠熠生辉,既光耀中国,也光耀世界;已光耀过去,更应光耀未来。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只有依靠中华文化的滋润激励承前启后,我们的民族才有未来;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强国之梦,对世界文化作出较大贡献。
当然,我们也无须妄自菲薄。事实上,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尤其是经济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在重视中国经济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文化。全球性的“汉语热”及“孔子学院热”显示,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势头正展现在我们面前,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性契机已经出现。
也要注意到,弘扬中华文化,既不是自我封闭,全面排外;更不是夜郎自大,简单复旧。“弘扬”的基本要义,就在于以博大包容的胸怀,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的交往和对话,吸收借鉴各种文化的精华,包括西方优秀文化的有益成分。
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养分。且不说来自西方的电影、话剧、芭蕾舞、交响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化,即使被视为我们民族文化一部分的琵琶、胡琴等,其实都是舶来品。而最具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要数佛教的中国化。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淡化了佛教的信仰主义特征,增加了中国式的智慧、机锋、含蓄与审美趣味。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中华文化有容乃大、气势恢宏的气魄。这些外来的文化不仅没有改变我们民族文化的本质,更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彩。
需要强调的是,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确保中华民族文化不被弱化,关键是民族文化本身能够树立自信,做到自强。文化的交流也是一场竞争,它如同经济的竞争一样,是一场讲求实力的较量。我们只有加强培育民族传统文化的竞争力,才能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