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由郑州歌舞剧院推出的舞剧《风中少林》不仅获得了中国舞蹈“荷花奖”的金奖,而且入选了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更在国外演出市场取得了800万美元的收入佳绩。这部作品何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日前记者专访了该剧编剧冯双白。
记者(以下简称“记”):原来有很多关于少林寺的文艺作品,少林寺、少林武术本身就是一个很著名、很有内涵的文化品牌,从更深广的意义上说,中华武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有的元素,但选择这样一个题材进行舞剧创作还是第一次,您希望在这样的创作中做一种什么样的尝试呢?
冯双白(以下简称“冯”):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尝试以舞蹈艺术的方式来传扬和发掘中华文化。说实话,在没做这个舞剧之前,我对武术、对少林寺的认识,就是铁头功、二指禅等,但是等我真正去了少林寺之后,才知道自己对少林文化是多么的外行,而当下,国外很多作品、很多人对少林武术的宣扬,绝大部分也是把重点放在纯粹暴力的、格斗的技能上,把我们的少林文化推向了一个简单的、肤浅的层面。这种以西方文化角度的理解和审视,改变了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是对我们中华武术一种很大的歪曲,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当中一个巨大的误读。体味到这一点,我是很难受的。少林武术,根源其实在于一个文化的传承,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是对于生命的体悟,对于一个健康、自然的生命状态的体悟、保护和发扬,同时针对于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少林武术根本不是唯暴力的东西,而是一个自强的、使生命和心灵更加自由和谐的运动。在创作中,我被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深深震撼。为什么后来这个作品起名叫《风中少林》?就是表现在“少林”这个文化品牌中蕴涵着的中华文化随风而传扬,像风一样无所不在而又抚物无声。
记:以少林文化为表现对象,设计故事的感情线索就比较困难,剧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最后没有一个普通观众希望的团圆结局,但他们却成为这个舞剧中的灵魂人物,您在创作上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冯:这个问题一开始也是我们创作人员的重大难题之一。但当我们深入了解了少林文化的内涵之后,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在少林文化中,对个人生命的体验会在追求更高的境界中被转化,这种转化是很美的。男女主角从个人命运上来说,是一个悲剧,我们希望他们团圆,这是我非常想说的一句话,但这仅仅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体验。我们最终的作品中设计了女主角从牺牲自己保全恋人,变为牺牲自己阻止恶势力去危害广大的百姓的情节,这样她的情感线索就升华了,其实表现的是东方女性传统的隐忍和奉献的美德。同样的设计也体现在男主角身上,他也是从希望拯救自己所爱的人到承担起济世救人的大任,这更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中宝贵的东西。这样的设计就使男女主角承担起了更深邃的文化传递的任务,把男女主角的体验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
记:《风中少林》在美国取得了800万美元的市场收入,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成绩,中国舞剧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目前最需要注意加强的元素是什么?
冯:中国舞剧要走出去,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得讲我们中国人的故事。比如说情人节,我们中国牛郎织女的故事,源远流长,远远超过西方的故事,其中深邃的底蕴,就值得去挖掘。我们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讲我们中国人的故事,带到国外去就大受欢迎。另外,走文化市场,重要的一点是要细分这个市场,比如对于美国、对于欧洲、对于东南亚,这个市场需求、观众的文化品位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品位又植根于什么呢?还是文化,是对方的文化。所以要细分这个市场,我们要做的工作,除了深挖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宝库,还要深入去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这样双方文化的结合点找到了,我们的舞剧就走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