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巡礼:2006舞台艺术精品迭出
http://www.cflac.org.cn  2007-01-29  作者:刘玉琴  来源:《人民日报》
 

从年初京剧《廉吏于成龙》热演,到岁末话剧《立秋》台北轰动,从儿童剧《宝贝儿》获得多项大奖,到舞剧《风中少林》名震海外……2006年,我国舞台艺术光华璀璨,繁花迷眼,精品迭出。面向市场变革创新,文艺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之光,折射出我国文艺舞台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精品引路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日前,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第四届“十大精品剧目”评选尘埃落定,话剧《立秋》、眉户戏《迟开的玫瑰》、舞剧《风中少林》等榜上有名。随着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最后一丝弦音滑落,2006年,我国艺术创作清晰呈现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精品引领创作的发展轨迹。

  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高度重视艺术精品创作,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空前焕发。全国文艺院团,尤其是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自觉将精品创作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切入口,以精品生产引领艺术创作,努力发挥创作与生产的最大效应,力争每一部作品都能长留舞台,每一部作品都能成为先进文化的一面旗帜,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树立起鲜明的中华文化品牌。

话剧《立秋》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山西省话剧院在创作《立秋》之初,就确立精品意识,他们凭借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东风,整合一流创作人才,精简机构,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制作人负责制,并聘请国家话剧院导演执导,灯光、舞美、作曲、营销每一个环节都向高标准看齐,形成了艺术生产的良性机制。最终精品生产带动了内部机制改革,促进了院团机制转换,从而保证了作品创作成功。

精品剧目是院团的品牌,是院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立身之本,《立秋》迄今已荣获多项大奖,票房收入500万元,创下近年来中国话剧演出的奇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山西省话剧院也焕发出蓬勃生机。2006年,京剧《梅兰芳》、音乐剧《赤道雨》、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舞台作品,都是深化改革、精心培育的结果。它们鲜明的时代烙印,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民族先进文化的标志性品牌。

面向观众 靠艺术创新开拓市场

  艺术贵在创新,精品更是创新之作。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为舞台艺术注入了强大的创造活力。市场与观众的热烈反响,又对文艺工作者殚精竭虑、变革创新的成果给予了积极回应。近几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本身就是艺术变革的一项创举,每年评出10部精品,迄今已评选出40部舞台精品,新风扑面,生机盎然。2006年各地涌现的一批优秀之作,舞台风貌与表演技巧与时俱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精神。

郑州歌舞剧院排演的大型舞剧《风中少林》,首演以来获得巨大成功。800场赴美巡演的合约更是中国演出市场前所未有。少林功夫作为风靡全球的文化热点,文学作品并不少见,但将少林武僧搬上舞台,用舞剧讲述一个书生变为少林武僧的传奇故事,演绎一场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较量,还是首创。剧院将“追求经典,创造美丽”作为艺术理念,将面向观众与市场作为出发点,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强化动态和视觉效果,创造性地将武术与舞蹈相结合,融爱情、禅武、惩恶扬善于一炉。既有少林功夫的刚性展示,又有舞蹈语汇的深情诉说,刚柔相济,力与美和谐统一。

杂技剧《天鹅湖》是将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天鹅湖》的舞蹈和音乐,与富有中国特色的杂技艺术完美统一,发挥了充分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则把脍炙人口的民间音乐和瞎子阿炳的悲剧命运以芭蕾舞的形式演绎出来,新意迭出。几部作品演出以来,赢得无数赞誉。

《立秋》在主题创作上同样别开生面,突破以往晋商影视戏剧歌颂创业辉煌的常规主题,体现了明显的反思性和批判性,重现传统的同时,加入现代阐释。花灯戏《十二月等郎》、评剧《凤阳情》、曲艺剧《月光下的水仙》等一批舞台作品,都弥漫着强烈的文化创造精神。它们激活自我生存能力的同时,走向市场,深为群众喜闻乐见。

讴歌生活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艺术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尽相同的舞台形式和艺术品格,体现出特定时代的万千气象。近年来的舞台文艺作品,向纵深处开掘,唱响时代恢弘乐章,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道德,构成优秀之作的共同价值取向。2006年的文艺舞台,不论是传统题材、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无不与时代贯通相联,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染与震撼,凸显了优秀作品的思想张力。

陕西眉户戏《迟开的玫瑰》,唱响了一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的颂歌。全剧撷取一个普通人生命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个片断,展示了主人公乔雪梅成年之后的16年里坎坷的人生与命运,形象地刻画出她在奉献中奋发的崇高品质,弘扬了新时期所需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剧作问世以来已演出数百场,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演出,尤其是在大学演出时,主人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引起青年观众的强烈共鸣。

从现实和历史生活中提取民族文化的精魂加以形象表达,让时代光华和民族精神融化为舞台交响,2006年,话剧《我在天堂等你》、舞剧《一把酸枣》、桂剧《大儒还乡》等,集中透视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思想道德力量。

伟大的时代呼唤精品的产生。文艺发展史告诉我们,大多传诸后世、历久弥新的作品,都是艺术家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结晶,也是艺术人坚守艰辛的艺术表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文艺工作的精神,犹如号角,激发了文艺工作者巨大的创作热情,文艺人以创造与时俱进的中华灿烂文化为神圣职责,正用艰辛劳动和崭新创造不断抒写着民族文化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