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立秋》创演的台前幕后
http://www.cflac.org.cn  2007-01-26  作者:郑荣健  来源:中国文联网
 

2006年12月6日至10日,应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和台湾永龄教育慈善基金会的邀请,刚刚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话剧《立秋》在台北中山纪念堂演出,连战、马英九、王金平、江丙坤等台湾政界人士观看了演出。该剧讲述了民国初年,面对时局动荡、国运衰微,曾经繁盛数百年的丰德票号屡受冲击、走向衰落的故事。演出轰动宝岛,掌声、热泪和喝彩声交融在一起,观众的热情一次又一次地感动了剧组的成员。谢幕时,观众纷纷拥到台前与演员握手拥抱,合影留念。一位昔日平遥“日升昌”票号的后人看完演出,找到山西省话剧院院长贾茂盛说:“我父亲就是当年‘日升昌’票号南昌分号的掌柜,当大幕拉开,屋宇重叠的大院出现在眼前,我的眼睛早已模糊,这是我的家啊!我魂牵梦萦的家乡!”一位山西籍的台湾老人,看完演出后握着主演董怀玉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看到你们,我就像回到阔别60多年的家乡,真是太好了,你们把我们的根送过来了。”

对《立秋》在各地演出的盛况,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杨波表示,《立秋》其实是一部整合全国优秀艺术资源的戏,它是陈顒、查明哲两代著名导演用生命传承的戏,同时还有来自天津的编剧卫中,有毛金钢、卢卫东等舞美灯光艺术家的加盟,而山西话剧院的演员也都经过几代的积淀,有很深的功底,这使得《立秋》从一开始就是高起点运作,出手不凡。山西省话剧院院长贾茂盛认为,一方面,该剧通过独特的视角切入传统文化,选取晋商衰落的历史交替时段,既突出传统文化的闪光之处,又在固守与传承间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在面对现代冲击时,该如何去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反思意味。蕴含在《立秋》一剧中的精神所在正是中华民族同根同脉的东西。另一方面,《立秋》展现的“诚信”话题,体现了中华民族基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契合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呼声。贾茂盛说:“每当演到背诵那段祖训时,观众都热烈鼓掌。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勤奋、敬业、谨慎、诚信。观众的鼓掌恰恰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应。”

对一个地方剧院来说,话剧《立秋》创造了一个奇迹。可是从最初立项排演到取得成功,戏里戏外剧组却经历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此前,山西省话剧院面临着演出市场低迷等一系列困难。2002年,正着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山西省提出了挖掘山西文化底蕴、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在此背景下,由山西大学中文系姚宝顒教授提供的一个讲述晋商由繁盛到衰落故事的剧本,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并由山西省话剧院立项排演。

自2002年起,贾茂盛奔波在京晋两地,组织专家考察论证,邀请卫中参与了对剧本的创作和修改,并邀请著名导演陈顒加盟执导。贾茂盛说:“当时陈顒老师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跟她说,要好看,要是精品。陈顒老师没有把剧中人物简单地分为好人坏人,而是从人物的处境中挖掘人性的内涵,凸现传统与现代冲突的震撼力量。”正当《立秋》即将与观众见面时,老导演陈顒猝然离世,让贾茂盛感觉“仿佛天塌下来了”,整个剧组都陷入了沉重的悲痛之中,但工作还要继续。陈顒导演的弟子、导演查明哲听到消息,毅然接过导筒,去完成老师未竟的事业。在整合全国优秀艺术资源的基础上,话剧《立秋》通过不断排练,同时结合专家和观众的反馈意见,进行反复打磨与锤炼,从2004年到2006年的两年间,光剧本就做了4次大的修改,删繁就简,精益求精。而许多细节的推敲与打磨更是难以计数。这些修改,基本立足点就是要好看,要老百姓喜闻乐见,同时以艺术精品的创作为目标。在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过程中,《立秋》终于迎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在全国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立秋》不仅收回了成本,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本月28日的来京演出也将拉开该剧全国巡演的序幕,并将远赴海外,到加拿大展现它的风采。祝愿《立秋》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