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屏
9月,秋高气爽,大地铺金,到处散发着诱人的芳香。中国民协和福建民协、江西民协、广西民协联合举办的“重走长征路——红军长征地民间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联合采风”活动第一阶段于9月2日至16日在以上3省进行。作为考察组的成员,我怀着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心和缅怀之情踏上了红军走过的路。半个月的时间虽然短暂,但通过对老红军战士的访问,对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的参观瞻仰,对各类战斗遗址的凭吊,使我感触颇深。
军民鱼水情深重
72年前的农历九月十一(1934年10月18日),于都河畔,她与丈夫依依惜别,她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久久不忍离去。他带着她的柔情蜜意跨河而去,此去路迢迢,他和他的数万战友再也没有回到妻子和亲人身边。从此,于都城东门外那棵历尽沧桑的大榕树清楚地记得:每年农历这一天,总有一位妇女拿着香烛、供品,向着北去的于都河默默祈祷……这样真实的故事,在闽西、瑞金、于都,流传很多,我们也听到很多。
只要跟着共产党走,一定能胜利。打土豪分田地,为天下穷人翻身得解放,干什么都不觉得苦啊。为革命,苏区人民与红军生死与共。于都县采茶剧团的刘光沛小时候看到家里20多间房却没有一扇门,曾迷惑地问奶奶,奶奶抬起头,将目光投向远方,说:“门都送给红军搭浮桥了。为送红军渡河,人们把门板甚至老人的寿材都献出来了。”短短几天,于都人民为红军安置了6000多名伤病员,为红军补充了9700多名新兵。
人民就这样用真诚拥抱着革命,人民与红军血肉相连,红军所从事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他们把翻身解放的希望带给了人民,而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也都是靠人民的帮助才解决的。人民把红军看成是自己的军队,红军把人民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十送红军》便是人民与军队友谊情深的表露。
大局至上为革命
每一位红军战士都有着丰富的经历和感受,每一位健在的红军战士就是一部历史。
长征,体现了一种大局至上、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漫漫征途上,年龄大的帮年龄小的扛枪,身体强的扶身体弱的前进,官兵平等,同甘共苦,一块干粮辗转多人。生死关头,大家争相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无论是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还是留守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白区地下党组织,都以自己的战斗和牺牲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15年出生的刘玉莲,由于家里穷,5岁就被送给别人做童养媳,15岁参加革命,她的两任丈夫先后在革命中牺牲。沉重的打击没有使她消沉,当红军离江西过湖南上广西之后,不到20岁的她毅然参加了游击队。她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在山沟里与敌人捉迷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天当被,地当床。她这样做是为了啥?她是为了心中的理念,为了让北上的红军减少一些阻碍,与游击队员们一道甘愿把敌人引过来,虽然这对于他们来说太沉重太沉重。在苏区有许多人像刘玉莲一样送郎当红军后,转身投入到革命队伍的女战士,她们用自己的心、自己的血和泪坚持斗争,毫无怨言,因为她们把青春献给了革命。
跟着党走有希望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逃兵,他从先头部队逃出来后,在路上遇到了一支小红军队伍,当他走进这支队伍逐渐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最后他和小红军一道坚强地走过长征,是革命熔炉锻炼了他,是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感召了他。
16岁参加红军的刘莲升老人说,当兵时什么都不懂。那时候条件苦,天上有飞机,身后是追兵,战士的背包上贴着白纸,写上生字,边行军边学文化,渐渐地明白了革命的道理,明白了跟着共产党就有希望。
是什么力量使得红军能笑对艰险,视死如归,勇往直前?一位老红军战士说,是因头脑中有一个信念,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跟着共产党有饭吃,有希望。那些共产党员已经走在前面,他们也是贫苦农民,家中也有妻儿老小,我的命不比他们值钱,他们不怕,我怕什么?
跟着党走有希望,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认识啊!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红军战士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满怀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