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正在参加第八次文代会的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来到北京大学,参加上昆排演的青春昆剧《一片桃花红》、小剧场实验昆剧《伤逝》北大公演新闻发布会暨“觅知音——昆曲名家与北大学子交流沙龙”。昆曲界的名家和两部戏的主创人员与北大学子见面交流,以轻松、活跃的沙龙形式同大学生们对话,并进行现场表演互动,以加深大学生对昆曲的了解,感受昆曲的魅力。据悉,上昆传承古典、锐意创新,全新打造的这两出青春昆剧将于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北大公演,届时将为秋意阑珊的燕园添一分青春靓丽,增几许古典雅意。在蔡正仁休息的间隙,记者就这两出戏的有关情况和昆剧的保护与发展等问题采访了他。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次将要在北大公演的两出昆剧分别有一个特别的名称“青春昆剧”和“小剧场实验昆剧”,能否具体解释一下它们的含义?
蔡正仁(以下简称“蔡”):《一片桃花红》取材于春秋战国时期脸上天生一朵“桃花”胎记的钟妩妍和齐宣王那段凄美的爱情传说,整出剧目有文有武、且歌且舞,青春阵容,俊美飘逸,风格幽默,节奏明快,充满着青春意味,使得古老的昆曲焕发出独有的魅力,因此我们称它是“青春昆剧”。《伤逝》则改编自鲁迅的同名小说,它选用了小剧场的风格,比如男主角着长衫、戴围巾,女主角穿长裙,符合剧中时代背景的要求,但又不完全是话剧,男女主角依然会在表演中展现昆曲身段,仍然念韵白,而且唱词本身也是按照昆曲的曲牌填的,这样一来昆曲的味道就出来了,所以整体上来说它是以昆曲为蓝本,加入了小剧场的元素。相比于《一片桃花红》,它的实验性质要更强一些,比如舞台上一抹白布是最耀眼的布景;昆曲舞台上首次使用的大提琴若隐若现地出现在舞台后侧,若断若续地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挣扎;迷乱的激光、喧嚣的定音鼓渲染着气氛……因此我们称这是一部“小剧场实验昆剧”。
这两部戏都是“青春化”昆剧的尝试,所谓的“青春”,是指用青年演员,演青春题材。此次担纲主演这两部戏的谷好好、张军、黎安、沈昳丽等都是上昆的优秀青年演员,其他主创人员也基本都是青年人,像《伤逝》就由大四学生编剧,研究生担任导演,他们平均年龄不足30岁。《一片桃花红》的编剧罗怀臻也说,所谓的“青春”还不仅限于此,已经超越了技术、形式层面,这两部戏实际上是将当代年轻人对爱情、生活等的真实体验与看法通过昆剧这一古老的剧种为载体来呈现,因此它们不仅是要大学生们欣赏,也要引起他们共鸣,即我们欣赏时不仅要视听介入,而且要感情介入,从而让昆曲与大学生的距离走得更近些。因此,所谓“青春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也可以看作是昆曲在当代的意义呈现。
记:以前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演出时曾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也是这两年昆剧成功运作的一个很好的范例,甚至在昆曲界乃至戏曲界掀起了一个“青春化”的潮流。但是有人担心“青春化”的过程中,一些外在的包装可能会削弱甚至破坏昆曲的原汁原味,您怎么看?
蔡:昆曲于2001年被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拟定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并划拨了专项保护资金。现在昆曲的发展趋势是很好的,但昆曲发展中的问题依然存在,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昆剧要发展,必须得创新,但又不能离开昆剧的传统。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化”是比较成功的创新之举,但也不能把它和传统昆剧视作截然不同。现在新创作新排演的剧目首先就是要保证昆曲的原汁原味。不过现代排演的新戏肯定也有缺点,也要总结和改进,但不能因此就放弃创新。另外,我们也坚决反对毫无章法的乱改,把昆剧搞成戏不成戏、歌不成歌的“怪物”。越是新题材新形式,越要强调昆曲的艺术特点。还有,所谓的“原汁原味”也不是绝对的,昆曲在代际传承中不可避免地要随着时代发展、观众口味而变化,像我的老师俞振飞教给我的一些唱法和我现在唱的已经有所不同,完全的“原汁原味”是不存在的。
记:有人认为昆曲本身就是“阳春白雪”,保护的重点应当放在抢救和继承传统遗产上,而没有必要进行推广和普及,更担心现在的创新会破坏昆曲这种古老的艺术。这种担心有没有道理?
蔡:有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觉得没有必要过于忧虑,昆曲之所以被列为文化遗产,主要原因首先当然是它的艺术价值,再就是因为它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需要唤起人们的关注和保护。从昆曲发展的历史来看,200多年前昆曲还很兴旺发达,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它已经奄奄一息,全国就只剩下半个昆曲院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昆曲界自高自大、固步自封,看不起其他的剧种,不愿意吸收好的东西来丰富充实,拒绝革新。这样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们怎么能不吸取?我认为,昆曲界应当毫不犹豫地坚定这个信念: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并进行普及、推广,才是真正的保护。我们不能误以为被列为文化遗产后就不能动了,只能死守不能推广了。对昆曲真正的热爱就是要让它成为活态的东西,而不是让它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物。
记:您对这两部新戏进北大有信心吗?
蔡:信心是有的,因为我们这两部戏在上海演出时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在一些高校演出时候更是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事实证明,现在的年轻观众对昆曲有欣赏的兴趣,也有欣赏的能力。这让我们昆曲界非常振奋。对于昆曲而言,培养年轻的演员来传承这门艺术,吸引年轻的观众来支持这门艺术,是它发展的后劲所在。我觉得“青春化”是培养年轻演员和观众的一个很好的尝试,不敢说是创新,因为这种尝试有风险,昆曲和其他的剧种相比,搞创新比较难,稍微搞得不好就会挨骂,但不能因为有风险、会挨骂,就原地踏步。只有不断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昆曲才能更“青春”,才能焕发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