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壮丽史诗 对话伟大征程
http://www.cflac.org.cn   2006-09-20  作者:黄庆畅 宋 凯  来源:人民网
 

    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宽大的展厅门口,一张“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巨幅图片配上“遵义会议永放光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的水晶字,热烈而又庄重……

    9月19日,由贵州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举办的“遵义会议永放光辉”大型展览自9月10日开展以来,已迎来5.5万余人次参观。

    详尽史料诠释“伟大转折” 298张图片、30多件文物和史料

    刚走进展区,笔者就感受到红军当时的处境。“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讲解员的话顿时让人懂得“危急关头”的含义。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军介绍说,展览分为“伟大转折”、“黔山红迹”和“多彩贵州气象新”三个展厅,用了298张图片和30多件文物和史料,突出表现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遵义会议是个系统工程,前有铺垫,后有完善。”贵州党史研究室覃爱华处长当起讲解员。

    四渡赤水沙盘前,不少观众围着讲解员,饶有兴趣地听着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交流着为什么说四渡赤水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典范。太平渡渡口、二郎滩渡口、娄山关战斗遗址……讲述着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个个胜利。

    “了解了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重要意义”,专程带着家人从河北石家庄赶到北京看展览的刘先生,边看边记还不时拍照……他说,今天看了大量的图片史料,明白了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展览触动观众灵魂 5大本留言簿、千余条留言记录

    钱壮飞烈士的孙子钱泓在观展后说:“1935年,爷爷在红军长征期间就义时才40岁。我们后代一定会继承爷爷遗志,坚定信仰,把革命信念融入灵魂。”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代表全体党员干部写下感言:“这是一次精神的享受,一次深刻的教育,感谢贵州同志举办这次展览。”

    展览现场,5大本留言簿、千余条留言,凝聚着人们对遵义会议、对长征精神的缅怀,更寄托着人们对祖国明天的祝福。 

    88岁的红军女战士张文,看到中央红军长征30位女红军的照片时,流下了眼泪。她说:那时姐妹们好苦!我们的后人要珍惜生活,不要忘了前辈吃过的苦。

    北京一位姓张的先生看过展览,赋诗一首表达激动的心情:遵义城头放光芒,一代领袖掌航向。艰苦跋涉二万五,威慑宇寰写新章。

    北京联合大学四年级学生侯贵兴在留言簿上写道:要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永不言败。

    武警北京总队十五支队官兵集体留言:发扬红军精神,争做红军传人……

    一句句真挚的留言,表达着人们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红色记忆传递真情 232位老红军在红军军旗上签名

    毛泽东送苗族小孩毛衣画、迎红桥、贫民医院旧址、烈士陵园……每一个展品都有红军同贵州人民鱼水深情的故事。

    一幅“红军坟”的照片,让不少参观者唏嘘不已。在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内有一座红军坟,铭记着一个红军卫生员的故事。中央红军长征到遵义期间,红军卫生员龙思泉经常给群众免费治病,被誉为“红军神医”。在红军撤离时,由于龙思泉给群众治病没有追赶上部队被地方反动势力杀害,群众不畏迫害自发将其掩埋,并立“红军坟”保护至今。 

    资料显示,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贵州各族人民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大力支援红军,救护和掩护红军伤病员,积极为红军带路,提供情报、船只、木板。在红军大量减员的情况下,1万多贵州各族人民参加红军。

    红色记忆还在现代人中传递着。一件特殊的展品,见证了新长征人的赤诚。12日,年逾六旬的梁宁宁闻讯赶来参观展览,他是一位退休工程师,也是长征老红军战士的后代,两年前他骑自行车行进6000多公里,重走了一段长征路。回来后,他自己精心制作了一面红军军旗,在随后的两年里先后请232位红军老战士、老将军在军旗上签下了名字,并郑重地将它送给了“遵义会议永放光辉”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