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重走长征路”四川采访组离开北京之前,就听说成都《西南商报》记者李崎对长征题材出版物情有独钟。当我们到达成都,跟李崎聊起他的长征图书收藏时,才发现这个朴实的同行对长征、对红军的感情,已经渗透到了他的内心深处。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决定收藏长征图书?
李崎:我跟长征图书结缘始于20年前。当时我到红军长征经过的阿坝州汶川县两个高山羌寨和理县桃坪羌寨采访,住在老百姓家里,巧合的是这几家老百姓的长辈都是红军,并且有两个老红军健在。喝完青稞酒,他们就给我讲当年红军长征的故事。这次经历让我觉得,红军文化在民间的遗存很丰富。从那以后,我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到阿坝去看看,寻访老红军,寻访与红军长征有关的资料。在一年多时间里,我走遍了阿坝。后来我又把视线转移到川北,就是当年川陕苏区所在地的通江、南江、巴中一带。一路上我看到与长征有关的图书就买。有时候以记者身份到各地采访,也收集一些资料。现在我收藏的长征图书有四五百册。我觉得红军文化越研究越有意思。
记者:这些图书涉及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李崎:我把这四五百册长征图书分为红色传记、长征回忆、长征纪实、长征日记、长征史料、长征画册、长征文艺、长征大事、长征研究、红色旅游、红色婚恋、重走长征路者12类,囊括了长征的方方面面。
记者:长征文艺这一部分有哪些珍贵的资料?
李崎:像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黄镇的《长征画集》,虽然出版于解放后,但现在要找到也并不容易,它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都很大。还有一本四川省仪陇县文化馆1960年编著的《仪陇红军歌谣》,记录了当年在仪陇流传的红军歌谣,生动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比如“红军专打地主资本家,保卫苏维埃中华,工农自己的红军呀。红军拿起旗帜向前插,红旗插遍全中华,包打胜仗的红军呀。红军人人拥护各族是一家,援助穷人打天下,最后胜利的红军呀。草鞋、布鞋都是我们亲手扎,不是红军我不发,大家拥护的红军呀。”再如“穷人要翻身,只望红军来,人人心痛快,成立苏维埃。”书中收录了很多这样的歌谣,艺术表现了红军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
记者:购买这些长征图书你投入了多少经费?
李崎:至少是数万元。这个数字在别人看来也许不多,但我只是一个普通记者,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我一个月的工资大部分都开销在这方面了,但我的爱人没有怨言,她对我很支持、很理解,是我的坚强后盾。我确实是热爱长征,热爱长征图书。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看到红军长征方面的书我就买,但那时目的性不像现在这样强。
记者: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你是不是也利用自己的职业方便宣传长征,宣传长征精神?
李崎:从2002年春开始,我开始“重走长征路”。4年来,我先后深入川西、川北、川东、川南及陕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地200多个县(市)采访老区经济、红色旅游,行程3万里。一路上除了收集、购买长征图书外,我还采访了老红军50多人,撰写了老区经济报道、红色旅游新闻、老区游记数十篇,拍摄新长征路上见闻图片近千张。我的采访很多情况下都是自费,跟报社交给我的工作无关。
记者:根据你的采访,现在各地对红军长征的历史遗迹保护得如何?
李崎:有的地方做得很好,但有的地方情况也不容乐观。看到有些文物保护力度不够,我很痛心。就算没有经费修复,至少应该立个牌子,告诉大家这里是红军长征的历史遗迹。但很多地方连这样的牌子都没有。
记者:在收集长征图书的过程中,你跟图书的作者以及与书中内容有关系的人物有没有过联系?
李崎:这样的情况不少。比如我收藏了好几种版本的刘志丹传记。刘志丹的一个部下就在成都,他让我介绍这些传记的作者,他后来就跟他们联系上了。他非常感谢我。特别让我高兴的是,我还得到了不少老前辈的支持。陕北老红军郭生等先后为我题词。谢觉哉夫人、亲历长征的女红军文艺战士也欣然为我题词。
记者:20多年来,你一定遇到不少对红军长征十分着迷的人吧?
李崎:遇到很多同好。他们有的是搞写作的,有的是对长征某一部分历史感兴趣的,有的是对红军长征历史遗存感兴趣的。从他们身上我体会到,红军的精神长存于民众中间。
记者:想没想过把你的收藏向社会展示,更好地宣传长征精神?
李崎: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四川将举办“万水千山总是情”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组委会已决定将我的长征图书展纳入10月10日在松潘县举行的“走进阿坝,感动老区”红色主题晚会,并将在成都举行的出征仪式前展出长征图书、资料和长征路上图片。近日,四川绵阳市北川县委、县政府,云南威信县委、县政府已邀请我到当地办长征书展。3月中旬,我已赴云南、贵州两省几个老区宣传长征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