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期间的美术创作
http://www.cflac.org.cn   2006-09-15  作者:余 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长征路上,红军文艺战士的英勇果敢以及他们创作的文艺作品和其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近日,本刊记者就长征时期的美术创作采访了长征史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李安葆。

    红军战士从内心深处就喜欢格调高昂、鼓舞士气的文艺作品。

    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不仅建树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巍峨丰碑,也构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特景观。毛泽东、林伯渠、黄镇、舒同等众多的红军将士用一腔革命的激情,用简陋的工具,留下了不朽的文艺作品,也真实地记录了那段历史。在今天,我们怎么来认识长征文艺呢?

    李安葆(以下简称李):红军长征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汉文化为基本特色,充盈着生机魅力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长征文艺是为红军战略转移服务的,它对红军长征的胜利进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长征文艺包括长征诗歌、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他是长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研究长征文化,不仅是研究红军长征史上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对继承长征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加强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从我们了解到的红军长征文艺作品中,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作品的内容乐观进取,基调高昂激越。

    李:对,这是红军文艺创作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我们知道,红军在长征途中可以说是历经磨难。红军内有“左”倾错误军事领导和张国焘分裂主义所造成的危害,外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沿途又遇到众多自然险阻,如雪山的高寒,草地的泥泞,腊子口的险峻,还要经过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困难都是红军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但是,我们却很难在现存的长征史料中找到低沉、悲观的作品。相反,大量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反映红军如何克服困难、乐观进取的作品。比如有这样一首歌谣,前一部分描绘了草地自然环境的恶劣:“川康青边大草原,千里茫茫无人烟。风霜雨雪日夜下,沼泽泥泞漫无边。天上没有鸟儿过,地上不见虫儿现。”接着笔锋一转,情绪就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摆脱出来了,“红军今天从由此过,山水草木一片欢。”这个特点是和当时环境紧密联系的。长征期间,异常的紧张激烈,红军战士从内心深处就喜欢格调高昂、鼓舞士气的文艺作品,不喜欢缠绵悱恻、情调感伤的作品。

    他们将锅底灰刮下来,把烟筒里的灰刮下来,做成绘画的墨,用白石灰、红土等做颜料,把从敌人和土豪劣绅那里缴获的各种纸张,甚至把老百姓用来祭神的黄表纸和写春联的大红纸等都拿来画画。

    记:您提到红军文艺也涉及比较多的门类,像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等等。在长征时期,美术创作是什么一个面貌呢?

    李:长征美术作品绝大部分出自红军宣传员之手。他们虽然只有简单的绘画知识,但他们有着为革命宣传而画画的热情。正因为有在征途中深切感受的生活体验,也就能创作出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美术作品。当然,在这支美术工作者队伍中,也有像黄镇那样受过高等美术教育的人,但这样的人非常少,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忙别的工作。

    长征期间红军创作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宣传画。主要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和政策,号召沿途军民抗日反蒋,开展土地革命,不怕艰险,努力向前,去争取革命的胜利。这些是当时美术创作的主旋律,也有一些风景、人物写生画,但为数不多。红军宣传画的创作主题大致上是相同的,但采取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有标语画、诗配画、壁画、刻画、缎画、书刊插画等形式。

    记:美术创作不同于别的艺术门类,创作必需要纸、笔和颜料。但长征由于是战略转移,可以说是轻装简行,又多行进在边缘地带,条件非常艰苦,他们是如何满足创作需要的呢?

    李:长征沿途所经过的地方大部分是些很偏僻的地方,根本买不到画纸和颜料。于是,红军将士就去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或者干脆自己配制颜料。他们将锅底灰刮下来,把烟筒里的灰刮下来,做成绘画的墨,用白石灰、红土等做颜料,把从敌人和土豪劣绅那里缴获的各种纸张,甚至把老百姓用来祭神的黄表纸和写春联的大红纸等都拿来画画。正是有了创造条件也要进行绘画创作的精神,红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艺作品。

    记:红军长征行程两万五千里,虽苦犹乐的战斗生活,一路上壮美的山河、奇特的民俗风情,都给了红军美术创作者以丰富的养分。

    李:是的。像黄镇、廖承志就有一些长征写生的画作,记录了作者在长征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廖承志曾经在路过草地时进行人物写生。据傅钟回忆说,过了噶曲河休息的时候,廖承志就掏出铅笔和纸问谁要画像,刘伯承就让他画,还让他把岸边的渡船作为背景也画上。当时,有好多人都围过来看,都称赞廖承志画得好。

    长征二万五千里,黄镇画了整整一路,大概有四五百张,现在留下了的就只有二十四幅了。

    记:黄镇应该是长征期间创作最为丰富的一个创作者了?

    李:黄镇在长征期间创作了数百幅作品。他曾经回忆说,当时,什么印象深,触动了自己的感情,就画下来。长征二万五千里,他画了整整一路,大概有四五百张,现在留下来的就只有二十四幅了。

    实际上,就是这二十四张画保存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长征这样流动不定的战争环境,不仅作画的条件有限,而且要保存这些画稿也很费劲。起初,黄镇的画稿放在一个布书包里,每天行军,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书包非常容易湿,里面的画稿也就被打湿了,画面也就模糊了,纸张也就皱了,很难保存。后来,他的战友王幼军送给他一个皮包,这才使他的画稿免遭雨淋之灾。王幼军曾亲眼看见黄镇书包里厚厚画稿中的两幅。一张是毛泽东骑着一匹马行军的情景,一幅是毛泽东一边讲话,一边揪自己身上冬衣露出的羊毛的情景。后一幅讲述的是有一次黄镇奉命担任会议记录,他见到毛泽东一边讲话,一边揪自己冬衣露出的羊毛,觉得非常有趣,事后就给画了出来。可惜,这些画稿都没有保存下来。

    记:如今存世的这二十四幅作品都表现了什么内容呢?

    李:这二十四幅作品有《林伯渠同志》、《过湘江》、《遵义大捷》、《贵州苗家女》、《川滇边干人儿之家》、《安顺场》、《泸定桥》、《背干粮过草地》、《草地宿营》、《到达岷县哈达铺》等,可以说是一幅长征历史的画卷。其中《林伯渠同志》被陆定一称为“红军艺术史上的一祯杰作”。《泸定桥》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场面。黄镇曾经说:“我亲临了飞夺泸定桥的场面,大渡河的汹涌,十三根铁索的险峻和二十二名勇士身上燃起的烈火,使我不能不留下历史的画面。”《川滇边干人儿之家》描写了当地百姓的困苦生活。红军过川滇苗族地区时,发现这里非常贫穷,当他们走进一家苗族干人儿(穷人)家时,看到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连衣裳都没有,赤身露体,父亲只能在一旁叹气、流泪。于是黄镇就用画笔记录下了这幅画面,还在画上写了近三百字的题记。这幅画无疑是对旧中国军阀统治下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血泪控诉。有些画是黄镇自己和身边战友生活的写照。如过草地前,黄镇根据自己和大家一起准备过草地干粮的情况,画了《磨青稞》和《烤饼》。这些作品最早是1938年在上海汇集出版的,建国后,画集又进行过重印。

    记:1938年,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一年,而上海当时还是属于国民党统治,出这部画集不是很容易的。

    李:1938年,阿英从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肖华手里,接到一套二十四幅有关红军长征的写生照片。他逐一看过后,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和激动,于是阿英就把这些作品汇集出版。因为斯诺的《西行漫记》已经公开发行,这些画作也就定名为《西行漫画》出版。《西行漫画》由阿英主持的上海风雨书屋出版,印了2000册。然而当时出版的时候,尚不知道漫画的作者是谁,就没有署名。该画集出版后便在上海和新四军地区流传,产生了振奋士气和鼓舞民心的作用。此书出版后,风雨书屋受到国民党的极端压制,书也被查抄和没收,因此《西行漫画》1938年版保留下来的极少。

    记:建国后,《西行漫画》是在什么情况下重印的呢?

    李:《西行漫画》出版后的20年后,也就是1958年,一位热心的读者偶然在北京图书馆发现了这本画集,认为这是长征途中绝无仅有的一部体现艰苦奋斗和乐观主义精神的美术作品,而且在战争年代得到刊印非常不易,存世量稀少,很有再版的价值。人民美术出版社接受了这位读者的建议,向阿英借到了他所珍藏的《西行漫画》底本,进行重印,书名仍为《西行漫画》,同时请肖华写了序言。

    因为作品是肖华带给阿英的,所以当时误认为作者就是他,所以请他写序。肖华在序言中说:“这本《西行漫画》是二十年前在上海出版的。漫画的作者已经查不清楚是什么人,我想,很可能是红军第五军团中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们。”在这个版本印刷的时候,也还是没有找到《西行漫画》的作者。书的编后记中写道:“至于原画作者何人和原画现在何处?目前无从查考,希望知道的能告诉我们。”

    记:后来怎么知道作者是黄镇的呢?

    李:1958年版的《西行漫画》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61年,黄镇回国任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向他提到了这本画集,并说至今也没找到作者。这些话引起了黄镇的注意,他谈起了自己曾在长征途中用各种各样、大小不等、随手拾来的杂色纸画过数百幅速写,还说当时可供他用于作画的材料十分简陋,只能用麻制成毛笔,用锅底刮下的烟灰做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人员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拿着原印本去访问他,黄镇翻看后,证实是自己画的。这时,二十四幅绘画作品的作者才算是找到了。

    1962年,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5周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再度精印这本画册,并改用《长征画集》的正式书名,画集为12开本。参加过长征的魏传统根据每幅画意分别配诗。这一版的《长征画集》还附有阿英的《〈长征画集〉纪事》。《长征画集》中的绘画作品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史和革命史上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