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一条充满魅力的路
“走长征路”,是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的一道景观。当年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江西于都县,今年暑假前就有50多批人先后到达,七、八月间持续升温,各路人马络绎不绝。单是康佳集团7月1日就出动了一支由500名党员、职工组成的队伍。暑假期间,不少学生做了吃苦的心理准备,纷纷踏上了昔日长征路。北京团市委从60多所高校选出几百名优秀学生干部,分7路向瑞金、遵义等地进发。各地的“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更是吸引了无数的网民。
人们对徒步走长征路的热情超乎想象,报名参加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节目的人成千上万,报名者说:“我爱红军”,“我爱长征”。长征路几乎要走一年,有的企业家甚至卖了公司去参加。不少在最后体检关被淘汰的选手,流下了失望的泪水。
走长征路今年显然特别集中,可实际上,长征路上后人的足迹从来就没断过。
长征路,就像一脉绵延的宝藏,70年来吸引着无尽的探寻者。长征亲历者的后代、农民、工人、学生、军人、记者、干部、学者、画家、作家、摄影爱好者、退休人员,还有海外华人和外国人,太多的后继者们作出了共同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多人重走长征路
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断断续续走了五、六年长征路,他这样解释自己走长征路的缘由:“这些年走长征路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走法,不同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少人问我,你走长征路有什么特点?我是从研究党史的角度来走长征路的。亲身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和悲壮历程,走访当地亲历者,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是我这一辈子读多少书都代替不了的。”“这是我的一个情结。”刚刚走过长征路的陈赓大将的儿子陈知建说:“我从小就想看看,老一辈是怎么艰苦奋斗的。想了解他们以前去过的地方,所以,这次我尽可能多走一些地方。”
黄克诚大将的女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梅希望通过重走长征路,把长征精神传达给更多的人,她说:“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太物质化了,丢失了灵魂最深处最可歌可泣的感动。要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这段历史,使长征的遗产在中国人民中间真正传承下去。”
“长征这个词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很知名。但对长征究竟是怎么回事,长征的精髓是什么,现在年轻的朋友中,了解的恐怕不是太多。”罗东进中将如是说。罗东进是开国元勋之一罗荣桓元帅的儿子,他说,有一些人遇到了困难和问题,埋怨的多。今天很需要发扬光大当年红军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争取胜利的精神。
好多中国人奇怪,老外为什么要走长征路?在长征路上走了384天的英国历史学博士李爱德说:“我必须要深入了解长征背后的那一个个感人故事……长征那么艰苦,当年那些普通战士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参加红军的,他们为什么闹革命并坚持到最后,这些都是我想要了解的。”
在长征实地跋涉,有一点是共同的,长征精神的感召当是所有人的原动力。
平凡的日子需要伟大的精神
时隔70年,长征路上的艰辛早已不似当年,更没有飞机大炮的轰炸和敌人的围追堵截。在生活越来越舒适的今天,对长征路上众多的后来者而言,去追寻那段历史积淀下来的信念和精神,其意义更重于实地吃苦。
“真不知道红军当年是怎么挺过来的。”这是许多年轻人亲身体验后的感叹。他们说,虽然浴血长征已经过去整整70年,但到实地去读一读长征这部“教科书”,可以洗涤自己的心灵,找回淡漠的信仰。
上海电机学院的梁森说,重走长征路既是在触摸历史,也是在触摸今天,是一次人生价值的学习之旅。我在追寻红军留下的足迹中,体味红军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
“每当听说有人在重走长征路时,心中总会涌动一种悲壮与神圣的情感。”一位网友在网上写道:我知道,许多人像我一样,心里都珍藏着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种子。重走长征路,就是走近心中珍藏已久的渴望,走近那面神圣的旗帜,就是要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一种伟大的精神。
“长征,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把这条路坚决地走下去?世界上有几个军队、几个政党能完成这一步?”说及此处,黄梅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慨。“我认为长征精神的根本就是对信念、对革命事业不屈不挠的忠诚。”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刘太行说,我们党真的是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一股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两点是我们不能放弃的遗产。
后来人走长征路,短则数日,长则经年。尽管在出发前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一路走下来,内心都会经历几番感悟,很多“重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从江西于都到陕西延安,漫漫两万五千里,红军以血肉之躯、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创造了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精神——这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