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70年前,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肩负民族希望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创新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本报从今天起陆续推出“纪念长征·追寻长征精神”系列报道,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缅怀红军光辉业绩,展现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于都城东门外那棵沧桑大榕树记得:每年农历九月十一,总有一位妇女拿着香烛、供品,向着北去的于都河默默祈祷。
72年前农历九月十一(1934年10月18日),她的丈夫萧文董从这里跨过于都河,开始了北上的万里征程。夫妻生离死别,刻骨铭心。他说:少则三五月,顶多三五年,我们一定会打回来的。
他没有回来,和他的数万战友一起,长眠在长征途中。她对他的祭奠,从未间断。
这样真实的故事,在瑞金,在于都,听到很多很多。
“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1934年10月10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瑞金田心村84岁的梁崇西、79岁的梁文炳都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随着一声集合号,住在村里的中央机关和红军总部的指战员在村学堂操场整装集合,静静地离开村庄。人们事后知道,这一夜中央机关所在地田心、梅坑、九堡的红军同时出发,向于都结集,开始前所未有的战略转移。
10月17日至20日,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和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共8.6万余人,在于都东门外等处架起5座浮桥,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从于都河上浮桥走过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一代伟人;有董必武、谢觉哉、张闻天、陈云等开国功臣;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开国元帅;有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6位开国大将……
于都,从此彪炳中国革命史册。
于都县采茶剧团的刘光沛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家里的20多间房为什么没有一扇门?奶奶告诉他:门都送给红军搭浮桥了。听说红军要渡河,于都人民把所有的门板,甚至老人的寿材都献出来了,仅架浮桥用的木船就有800多条!
短短几天,于都人民为红军安置了6000多名伤病员,为红军补充了9700多名新兵。于都人民组成的运输队、担架队,把红军一程又一程送到陕北。于都人民的鲜血洒满了长征路,差不多每一公里就倒下一位于都儿女!周恩来为此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先烈九泉有知,也会感到欣慰。”
“我是10月2号听博古做报告,知道我们要离开苏区,打到敌后开辟新的根据地。10月3号我被分到了9军团,没几天就出发向于都集结了。”94岁的老红军刘家祁在瑞金的住所向我们讲述着。
刘家祁的家就在驻地30多公里外的黄柏乡,走得匆忙,来不及和家人道别。
“只要跟党走,一定得胜利。”刘家祁和战友们都是怀着必胜的信念走上长征路的。
同样94岁高龄的红军女战士王泉媛谈起长征、谈起革命,依旧豪情万丈:“打土豪分田地,为了天下穷苦人翻身得解放,干什么都不觉得苦啊。”长征铸就的革命激情在她胸中激荡了几十年!
同样对革命、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还有苏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瑞金,在兴国,在于都,几乎每位干部都能给你列出一串数字,列出老区人民对红军、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刚刚到任的中共瑞金市委书记陈晓春感叹不已,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只有23万人口的瑞金在短短几个月时间,为红军筹粮8万担、筹款2万元(当时货币)、织鞋2万双、筹集被毯3000条……3.5万瑞金人参加长征,其中1.08万人牺牲在长征路上,有名有姓的红军烈士就达17166人。
沿着崎岖的乡间小路,我们走进了曾是中央政治局所在地的瑞金云石山乡马道口村。烈士后代、村委会主任梁北京拿出了珍藏的烈士名册,有名有姓,共73人。这个当年仅有800多人口的小村庄,206人参加长征,竟没有一个回到家乡。农民杨荣显把8个儿子全部送给了红军。他90岁去世时,没有一个儿孙送终。80岁的梁景春父辈牺牲,解放后只得到60元抚恤金,那张鲜红的烈士证书,他看得无比金贵。今天,马道口村已有2000多人,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仅1400元。说起为革命为长征做出的牺牲,梁北京毫无怨言:“今天国家繁荣,社会安宁,先烈们九泉有知,也会感到欣慰。”
有这样的人民,瑞金无愧于红都称号!
长征精神深印在老区人民心中
在于都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馆,记者巧遇在这里采风的退休教师张朝锋,他来自四川一所学校。他骑着自行车重走长征路,至今走访了9个革命根据地,行程9000多公里。
有着浓厚红军情结的又何止张朝锋一个?张德美,于都县博物馆原馆长,1959年10月开始从事党史研究。他访问了于都籍在外工作的老红军、老干部近200名,组织了20多次老红军、苏区老干部座谈会,征集革命文物1000余件,为研究于都革命史和红军长征史奠定了基础。
在瑞金、于都,长征是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最神圣的字眼。人们用长征命名一切美好的事物:长征村、长征小学、长征大道、长征大桥、长征广场,连我们下榻的宾馆也叫长征宾馆。
长征,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进程;长征,已经深深印在了老区人民的心中。
92岁的老红军钟明,随中央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个红军,就是一个火种。”钟明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万红军将士(注: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时仅剩3万人左右)就迅速燃起了全国革命的燎原之火。作为一个长征老战士,是共产主义的理想、是革命必胜的信念,让我走完了长征,让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于都县委书记刘金接说:“革命战争年代,长征精神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长征精神是我们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强大精神动力。”
被称为“长征第一山”的瑞金云石山,是毛泽东长征前住过的地方。长征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瑞金人民中传承。乡党委书记钟振宇告诉我们,今年7月23日,206国道瑞金谢坊镇路段发生一起车祸,一辆满载硫酸的大罐车翻车,眼看要酿成重大环境灾难。消息传到云石山乡,几名石灰个体户装上自家石灰飞驰救援。烈士后代钟运富一人就送去50吨石灰。由于及时施救,避免了事态的恶化,没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没有发生重大污染。经济上受损的附近村民和个体户,至今也没有人提出补偿的事。
长征精神、红军故事激励着老区人民为了家乡的富裕、为了国家的富强,默默奋斗着。今天的瑞金,已经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206、319、323三条国道贯通全境;接轨鹰厦线、京九线的赣龙铁路横贯瑞金;瑞金已成为赣闽粤边界的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的交会之地。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为老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龚达发 刘建林 任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