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党的丰功伟绩、塑造党员先进形象,始终是中国电影创作的神圣责任和重要内容。回顾新中国电影的历史,众多模范党员的形象在银幕上熠熠生辉,如《赵一曼》、《董存瑞》、《党的女儿》、《雷锋》、《五朵金花》、《焦裕禄》、《孔繁森》、《生死抉择》、《张思德》等等。这些影片在几代观众的记忆中闪耀着理想的激情,成为中国电影中令人难忘的经典作品。今年,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纪念的时刻,我们欣喜地看到《脊梁》、《红色满洲里》、《真水无香》、《生死托付》、《情暖万家》、《大道如天》、《天狗》等一批展现优秀党员动人形象的影片集中涌现,并通过全国电影展映活动奉献给广大观众。那么,今年的这些献礼影片有什么创新和特色呢?它们有什么独特的艺术力量打动观众呢?
我们发现,这些影片力求在原型英模人物中更深刻地挖掘时代精神的内涵,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英模题材影片一直是中国人物传记片的一个独具风格的类型,象《焦裕禄》、《孔繁森》等影片都曾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感动了中国。但随着时代审美的发展,英模题材影片寻求突破表现“好人好事”的传统模式,以深入的剖析、犀利的思想,力图在感人的同时,带给观众更多理性的思考,进而表达出时代的精神内涵。比如影片《真水无香》以新时期法官的优秀代表宋鱼水同志为原型,有意识地增强了剧情的社会深度和台词的思辩色彩,通过法理与情理产生矛盾的戏剧性情节,启发观众深入思考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理念,什么是法治思想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生死托付》的原形是当代医务工作者的优秀典型王玲大夫,影片深入思考了医患关系这一严肃的社会课题,刻划了一位以人为本、心灵高尚的女医生形象,具有净化心灵的人道主义力量。《情暖万家》以民政系统的模范干部张云泉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原型,描绘了一位“无私奉献、执政为民”的民政干部的高尚形象,在主人公以正义和关爱之心化解身边社会矛盾的过程中,表述了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
在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和深入关照中表达出理想主义的情怀,是这些影片的又一个鲜明特点。比如纪录片《脊梁》超越了简单纪录历史的模式,以当代人的眼光裁剪珍贵的历史素材,以贴近现实的思考串联党的辉煌历史,有力地诠释了共产党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振兴的脊梁。《天狗》讲述了一段不惜以生命捍卫国家利益的感人故事,直面社会现实,讴歌正义,鞭挞邪恶,震撼人心,发人深省,既是现实主义的力作,也是呼唤理想的呐喊。《大道如天》塑造了一位女公安局长公正无私、执法为民的优秀形象,在高歌英雄情怀和时代正气的同时,表现了高尚理想在复杂现实中的坚守与激扬,挖掘了党性与人性的深刻内涵。
“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是中国进步电影的优秀传统,我们看到,这批影片力图在继承优良传统中寻找电影语言的创新,体现了可贵的艺术追求。比如《红色满洲里》以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为背景,讲述了满洲里秘密交通站一个年轻党员历经生死考验将中共代表护送出境的传奇经历,影片充满悬念、情节曲折,在主旋律影片中加入了惊险类型片的特点,营造了逼真而抒情的氛围,风格独特,引人入胜。《真水无香》创造性地让原型人物和片中角色穿插出现在银幕上,利用两个时空的对话,把真实和虚构交织在一起,表达出深层的思索,创造了一种新颖的电影形式。《马背上的法庭》用朴实、沉静的纪实风格描画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野风情,在一系列小人物和小故事中,体现了基层司法工作者高尚的人格和浓烈的情感。《燃情岁月》刻画了一位“扎根贫苦山区、一心奉献教育”的支教老师的艺术形象,影片风格质朴清新,情节深沉感人,表现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克服困难、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达到了精致而感人的艺术效果。
在感天动地的优秀事迹中尽可能地捕捉真情实感、做到以情动人,是这批献礼影片的显著特色。这些“情”包括友情、爱情、亲情,其中贴近普通人的“爱心”分量最重。摆脱空洞的说教是这些影片的一致追求,主人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而是植根现实的土壤、体验着人情百态的普通人中的一员,他们的故事才贴近生活,他们的情怀才真实感人。比如《红色满洲里》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入党才三个月的年轻党员,他在白色恐怖下也感到了无助和胆怯,但心中的信仰激励着他超越自我、面对危险,最终慷慨牺牲,使影片获得了深沉委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真水无香》、《情暖万家》、《生死托付》和《大道如天》等影片里的主人公都带着平民百姓的感情,影片以平实的笔触和平视的角度,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的痛苦和矛盾,拒绝刻意的拔高和简单地歌颂,这样使得他们坚守的道德理想更能走进普通观众的心灵,得到理解和共鸣,同时也产生了真实质朴的艺术魅力。
如何突破主旋律电影模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一直是电影创作中的难点,而我们在这批影片中,感悟到了理想主义的激情和现实主义的深度,欣赏到了可喜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艺术手法,切实体现了“三贴近”的创作原则,为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电影创作开创了新的境界。